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最根本、最深沉、最长久的力量。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发掘、维护、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精粹。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拥有大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新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法海禅寺作为“被遗忘”的文化遗产精粹亟需发掘、维护、弘扬。法海禅寺坐落于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自明正统时期重建后,一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寺庙。法海寺壁画继承、代表了佛画的优秀传统,是佛教艺术彻底中国化的经典。堪称中国寺观壁画中最精美、最豪华、最高贵的唯美典范,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奥的宗教和美术精华,充分体现了宫廷营缮一丝不苟、尽善尽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气派,创造了美术史上卓越的艺术成就。
法海寺壁画作为明代的最高成就,在我国现存的壁画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其绘画的艺术性、保存的完整性都非常难得。在壁画的保护方面,在各个时期都经过众多人的努力保护、修缮才得以展现现在完整的面貌。
为使这一文化遗产精粹进一步焕发光彩,展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建议:
第一,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北京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拟定鼓励支持民间对国家瑰宝的保护、发掘和传承相应政策和措施。将法海寺壁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引导社会资本扶持法海寺壁画及其衍生品的开发,挖掘其文化、学术、工艺美术、外交等价值,打造这张北京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名片。
第二,设立历史园林遗址的专项保护资金,对濒危的历史园林遗址分批次进行抢修。目前我国园林遗址的修缮主要依靠文物修缮专项资金,按照当前的规定,只能用于修缮文物本体,至于园林更讲究的山水格局、楹联碑刻等园林要素的保护,则无法顾及。与单纯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同,园林遗址保护是更大的一个范畴,除了亭台楼阁等古建本体需要保护外,还要兼顾山水格局、园林要素,乃至一副楹联、一方石刻,都应在园林遗址的保护范围中。应当从单向文物古迹保护扩展到对山水格局和园林要素的整体全貌性保护。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撑机制,纳入政府部门文物工作的计划。
第三,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向国内外社会公众宣介法海寺壁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立有关各方参与的领导小组,开展法海寺壁画抢救性发掘维护的专项行动计划。在法海寺现场,开展国际性系列研讨活动。
提案人:张连起(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