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见证变迁
我为五公祠挖石板
日期:2018-11-07 浏览次数: 字号:[ ]

海口市琼山区东南角有一处古木成林的地方,在浓荫密布的缝隙中,可见红墙灰瓦的历史建筑群,那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公祠。占地100余亩的五公祠,还包括苏公祠、五公祠、两伏波祠、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是海南规模最大、最具人文历史的建筑群,被当地人民誉称为“海南故宫”。五公祠建筑群,最早始于北宋的金粟庵。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儋州,在海口登陆,借寓金粟庵,后人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苏公祠。清代,为纪念唐代名相李德裕和南宋抗金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在苏公祠的一侧兴建了五公祠。五公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观众接待量50余万人次。

五公祠新铺设石板的地面_meitu_9.jpg

五公祠新铺设石板的地面

五公祠内的单体建筑尺度不大,内部展陈较少,难以留住观众。为此,我们考虑在五公祠的历史建筑中加入海南本土文化元素,分别举办了“寻根问祖——海南人的由来”“琼州代有贤人出——海南历史百贤展”“五公祠史话”等一系列展览,并将损毁的30幅匾联聘请沈鹏、欧阳中石、王学仲等书法名家重新书写,镌刻张挂。这些工作结束后通过科学测算,游客在五公祠的逗留游玩时间由过去30分钟增加到2小时左右。观众滞留时间长了,五公祠的一些硬件设施就显得极不配套了。

作者与工人铺设石板_meitu_10.jpg

作者与工人铺设石板

五公祠林荫密布,苍苔遍布,再加上多年维修经费短缺,游客的参观线路一直使用一米见宽的鹅卵石铺砌的小道。由于道路狭小,观众难以并肩而行,擦肩而过都非易事。加之道路高低不平,女观众穿着高跟鞋,容易把脚扭伤。特别是在雨季,鹅卵石就像抹了一层油,观众摔倒也是常事。更为怪异的是,五公祠的旮旯草丛中常有蛇出没。一天下午临近闭馆时,工作人员突然报告,一个女孩被蛇咬伤。我们将伤者紧急送往医院,事后得知女孩为了拍照取景,不小心在墙角被一小蛇咬伤,而这女孩第二天要去德国留学。好在不是毒蛇,对方家长讲理,事情低调处理完毕。

改善参观环境,完善参观设施,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认为五公祠地面改造是首要工作,我们走访了一些景区,主要是考察地面。海南本地景区的路面铺装,基本上是水泥和新石板。我总觉得这些都不应该出现在五公祠内,五公祠作为海南最重要的人文景区,承载着海南的人文情怀,必须要有以之相配的地面。建筑学家王澍先生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巧妙地将土砖、土瓦融入到现代建筑中的作法,给了我们启示,坚定了我们选择与五公祠年代相近的老石板铺设地面的决心。我知道海南在推行美丽乡村的改造工程,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抓紧时间,可能就会与老石板失之交臂了。

有这个想法时,我当时还很乐观,认为这件事很容易办妥。我们在《海南日报》上连续刊登广告,却只有石材加工商跟我们联系。难道这个计划要胎死腹中?我就不相信,偌大的一个海南岛竟找不到一批老石板。当我们下乡探寻时才发现,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了。问及原有的石板路时,老百姓踩踩水泥道说:下面全是石板。原来为了减少投资,施工单位就直接在石板路上浇筑水泥,难怪老石板这么难寻。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能在农村走村串户,终于发现在一些抛荒的村庄里,在一些行人很少的小路上,还能见到一些老石板。这些零星的老石板,完成五公祠的铺装是可以的,只是工作量偏大。为此,我们召开专家会,拿出我们在农村拍摄的资料,专家认为用老石板增加了五公祠的历史厚重感,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是极好的创意,在海南甚至全国都极为少见。

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我们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我们调整方向,采用集腋成裘、积少成多的方法,采集老石板。挖石板是件苦差事,长得比人还高的蒿草,密不透风,还时常能见到腕口粗的毒蛇,毒蚊叮咬更是常事。将零散的石板一一挖出,抬放一处,然后用手推车推至小道边,再用手扶拖拉机运至马路旁,换成大车运往五公祠景区。由于白天货车限行,只能深夜进行。我们要求搬运时尽量保护好石板,防止磕碰,这就无疑增加了劳动强度,工人们也都理解支持。有一农户院子里铺满了石板,石板尺寸规矩,厚薄均匀,当年是个殷富之家。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这家小孙子常常被石板绊倒,家里起主意要铺设水泥。消息被我们得知,在征得他家同意后,我们在他家院落里挖走了两车石板,并在一周之内给他家院子铺上了水泥,此事双方满意,皆大欢喜。经过3个多月日以继夜的努力,五公祠的地面铺装全面完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一个文物工作者能有缘照看一处国保单位,是很难得的机遇,唯有克勤克俭,方能对得起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在保护区内随意动土,不要任意改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要幻想在保护区内留下自己的政绩工程。即便要维修,也一定要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信息。

对于怎么解决五公祠的地面问题,有过多种方案,水泥、新石板、做旧石板等都摆在案前,我迟迟下不了决心,总感觉这些方案都不是最佳方案。当然按上述方案实施,也很容易通过,但是对不住这处浸透了海南人民情怀的历史古迹。

现在五公祠的地面,老石板在游客的反复踩踏下,变得尤为光亮,石缝中长出嫩草,仿佛这些老石板就土生土长在这里。

这个挖石板过程使我感悟到,不经意之间一些老的东西,悄然离开了我们的视线,等我们醒悟过来时,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去追寻。有时投入极大,却收效甚微。

我是2010年初到五公祠工作的,当时员工“五险”七年未交,外债600余万元,每天债主堵门,员工心事重重。我整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可以说是焦头烂额,千头万绪,繁忙琐碎。我在五公祠三年多的时间,将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完毕,账面还有了盈余。在繁忙工作之余,用1000年前苏东坡“指凿为泉”的浮粟泉水泡茶,三年开水壶都没有水垢。现今五公祠内还有多处新发现的泉眼,真是一块福地啊。我从事文物工作40年,为五公祠挖石板,应该是我人生经历中最值得回味的一件事。(张键平)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