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在中央的关怀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整个新疆兵团没有一座历史博物馆。兵团历史只散存于书本之中,碎片化于老军垦的记忆之中。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外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上百个大型企业,270万人口,十几个上市公司。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活跃在这片大地上的身影,雄壮嘹亮的劳动号子,结晶的汗水和漂白的军衣已渐渐被人们淡忘。就在军垦历史需要一个宏大的载体托付时,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几代人的精神需求终于有了归宿——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建成了。
改革开放推动文博事业发展
1988年,改革的大潮已经汹涌澎湃至遥远的边陲,一份报告递到了石河子市市长办公桌上,这是农八师退休副政委陆振欧所写。报告建议在石河子建一座军垦博物馆。在老政委的急切呼吁下,当年年底,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筹备处经市政府批准,在市文化局成立。一间办公室,两三个人,开始了石河子军垦文物的搜集、征集工作。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到天山脚下,几百平方公里的石河子垦区,成为军垦文物探寻的范围。
随着南北疆征集活动的展开,凡是新中国拓荒者生活生产使用过的物品,都成为目标,原来“不起眼”的柴棚马号丢弃物——马灯、皮大衣、毡筒、爬犁、坎土曼、铁锹、石磨……一件件“归位”,甚至,一件打了200多个补丁的军大衣,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由此,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成为全疆革命历史纪念馆中藏品最多的博物馆。
筚路蓝缕中的二十二兵团领导旧居
石河子子午路南端,有一栋特殊的平房,这是1950年开发石河子时,兵团首长居住办公的地方,苏式建筑风格,红瓦绿檐,厚墙木窗,甚至其中几间还铺了木地板。然而“文革”期间,这里成了邮政局的家属住宅,为收回这栋历史建筑,用了两年多时间。

二十二兵团领导创业旧居
1992年初,石河子市确定了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二兵团领导创业旧居是其中之一。经过修缮,这座老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1995年,以旧居为依托建成的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王震、陶峙岳、赵锡光等兵团创始人,以硅胶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由起义部队整编的二十二兵团,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凝固在保存完好的旧居之中,静静地守望着后人的探究与追忆。
兵团司令部大楼改造成为新博物馆
2000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军事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参观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但是150平方米狭窄的展示空间,已经无法承载历史的重任。一个新的、更适宜展示整个新疆兵团辉煌历史及现状的场馆出现了。

军垦第二代学习场景
石河子市早期规划的正中心是兵团司令部办公大楼。1952年,这座由拓荒军人自己建造的大楼完工,它雄视八荒,成为南北疆军垦部队的指挥中心。2004年,这座有50年历史的老建筑,承担起“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新址的重任。经过一年多的论证、改造施工,拥有3000余平方米展览面积的新馆落成。数千件文物,数百张老照片,巨幅半景画,大型油画,栩栩如生的场景制作,声光电的现代手段,揭开了兵团历史的神秘面纱,为打造5A级红色旅游景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0月10日,新建成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中央代表团华建敏一行为开馆剪彩。新疆军垦博物馆努力拼搏,年接待参观人数从30万达到50万以上,赢得了全国、自治区和师市众多荣誉称号。
数次改陈与未来发展
2009年,运行了5年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历史陈展,逐渐显示出许多不足,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急需改进、补充。当年8月17日,召开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二次陈列设计方案评审会议”。2010年1月至5月,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进行了二次改陈。
改革开放使兵团的文博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馆增至50余座,其中,师(市)一级的革命历史陈列馆有8座,团场一级的有30余座。而作为领头羊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浓缩了兵团文博事业发展的所有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兵团,更见证了兵团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兵团发展日新月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陈展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前行。(马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