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见证变迁
淹城遗址: 遗产保护与利用并行的见证
日期:2018-11-21 浏览次数: 字号:[ ]

常州市武进区的中心城区完整保存着一座春秋时期的城池——淹城遗址,这处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掩映在生态绿地、文化景观之中,与都市繁华和谐共生。在改革开放春风中成长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苏南模式”代表的武进,因“三城三河”城池结构而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中绝无仅有的淹城,二者在现代与古老的碰撞中演绎出了“沟通古今、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淹城遗址的变迁,正是武进地区遗产保护与利用并行的见证。

80年代的淹城遗址_meitu_1.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淹城遗址

1980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物管理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历史文物建立统计制度、档案制度和保管制度,这是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项文物工作文件。在此社会背景下,当时的武进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淹城的历史、科学和社会价值,1981年组建淹城筹建领导小组,并同时成立淹城管理处,负责淹城遗址的文物遗存保护和自然环境改善。1986至1991年间,淹城遗址先后五次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弄清了城址结构,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原始瓷器和几何印纹硬陶等。1988年,淹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虑到文物展示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早在1985年淹城博物馆就已成立,1988年淹城博物馆借用淹城管理处的平房作为文物陈列室,用以展示历年采集和考古发掘的淹城文物,1990年又进行展馆扩建、展览改陈。但限于淹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带的整体开发状况,直至20世纪初,淹城博物馆仅有一个基本陈列、4名工作人员。淹城遗址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展示、文物活化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2002年,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淹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经过数年探索,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确定了“城内原生态保护、城外保护利用”的策略,“唤醒历史记忆,再现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休闲经济”的宗旨。规划总面积约6000亩的“淹城文化区”,囊括六大功能分区:淹城遗址公园、淹城传统街坊、淹城野生动物世界、淹城春秋乐园、淹城春秋文化拓展区、宝林寺宗教文化区。

2010年的淹城遗址_meitu_2.jpg

围绕淹城的保护与利用,《淹城规划初步设想》《保护修复淹城遗址总体规划》《淹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等规划方案相继出台,划定了淹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将遗址内的574.9亩土地全部征用,10万多株树木全部折价归公。这些举措,为淹城遗址的本体保护及周边区域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007年,武进博物馆、淹城博物馆两馆合一,新成立的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位于“淹城文化区”,为两层仿汉建筑,建筑面积8728平方米,内设“史河流韵”“馆藏书画”等多个展览,见证武进地域历史,展示吴地文化特色。博物馆二楼单独设立“春秋淹城”展厅,200余件展品均为淹城遗址考古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原始瓷器、独木舟为亮点。展厅内按比例缩小的淹城复原沙盘,可俯瞰遗址全貌。此外,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以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历史故事拍摄的《淹君传说》,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再现了昔日淹城风貌,讲述淹城故事。

淹城春秋乐园位于淹城遗址保护区外围,从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取材,设计各类静态欣赏、互动演艺和游乐体验项目,寓教于乐,以游促学。2010年淹城春秋乐园建成运营,当年游客接待量便突破130万人次,2013年突破300万人次。

在全面保护淹城遗址的前提下,一处范围更宏大、内涵更丰富、形式更活泼的“淹城文化区”呈现在世人面前。淹城遗址、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和相关休闲设施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常州的重要文化品牌。此外,“淹城文化区”的形成,有力带动了周边购物、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行业,形成了今日武进的中心城区,更锻造了古今交融争辉的特殊城市景观。(周璞)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