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先锋之城,经济特区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果。近日有不少城市在借纪念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机,用“奋进新时代,走在最前列”的精神,搞新一轮“旧城改造”,给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带来了新的威胁。笔者认为,不同时代都要有其对应的遗产新思,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核心是要协调好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开拓的关系。因此,笔者呼吁有关方面要保护经济特区中20世纪80年代所建设的项目,因为它们不仅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被国家珍视的20世纪建筑遗产之典型代表。

深圳体育馆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于6月26日在素有80年代中国酒店业“黄埔军校”之称的深圳南海酒店(1985年)举办了“以建筑师的名义纪念改革开放:我们与城市建设的四十年·深圳广州双城论坛”。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建筑师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建筑不仅可以使用,更用事件、理念、故事在回溯历程时,致敬过去与未来,它所提供的城市记忆最生动、最形象。据此,与会专家在归纳深圳建筑设计改革重要“时段”时,深情地用作品回望了多位对深圳做出贡献的前辈建筑师如:深圳体育馆(熊承新 1985年)、深圳南海酒店(陈世民 1985年)、深圳大学演艺中心(梁鸿文 1983年)、深圳向西小学(陈达昌 1984年)、深圳贝岭居宾馆(吴经护 1987年)、深圳华夏艺术中心(张孚珮 1991)、深圳天祥大厦(左肖思 1995年)、深圳南山图书馆(程宗灏 1996年)、深圳特区报业大厦(许安之 1997年)等。特别强调了这些建筑之所以令业界与公众瞩目,不仅在于建筑师创作的先锋性,还在于这些建筑本身从实验性、多样性、示范性等方面承载了深圳新建筑背后的故事。
如1985年建成的深圳体育馆属深圳建市后“八大”文化设施,当时主持设计的建筑师们回忆到,为了体现体育建筑的力度与向上精神,设计摒弃了所有装饰附件,特意用建筑固有的构件表现它的形象美,如高举的屋盖、自然坡起的看台体量,与水平舒展的观众休息平台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出稳重有力的气势。尤其可贵的是它从设计之初就千方百计地提供面向普通市民服务的宜人设计,这种设计可以确保90%以上的观众席均在好的或较好的视觉区。该体育馆严谨、求新的设计风格无疑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建筑的标志,在荣获一系列业界奖项外,1989年它在国际建筑师协会举办的“体育与娱乐设施优秀设计”中荣获银质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还授予其“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众所周知,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的“开山第一炮”,是中国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它带给国人与业界的是蛇口精神遗产的改革基因。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国贸大厦、渔民村、东门商业街、地王大厦、罗湖口岸、深圳火车站、深圳迎宾馆等无疑是深圳改革开放地标的一部分。这种保护是每一个经济特区培育文化、珍视历史的需要。其当代遗产价值至少表现在:当代人要为这诸多细节留下“历史脚步”;改革开放的特区早期建筑是自带故事的;改革开放并非要满溢新姿,该从积淀中品鉴过去思考未来;尤其倡导每一座阅读的城市,更要倡导市民从历史建筑中读懂城市的珍贵记忆。据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创造城市文化的特区,要先珍视自身的文化。如改革开放40载让深圳不断呈现文化新貌,其中坚持了22年的城市阅读是深圳文化建设的“亮点”,这是一个渴望文化立市的步伐,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创意之都”也为深圳带来了国际文化创意之桂冠。问题是,深圳的文化不仅要“创”,还必须在回望中珍爱,必须在认知中发现这是深圳当代遗产发展的40载,这是深圳文化自信的标志。阅读城市不仅仅是“读书”,更要引导公众与管理者读城市、读建筑。如深圳体育馆等这样一批建筑,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深圳城市的崛起,更代表了时代精神下人民的美好记忆,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站在文化城市建设的大视野下,保护好深圳这批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优秀建筑,它们将是20世纪新中国建筑的辉煌记忆。因为只有勃勃生机的深圳新经济才越来越需要城市文化“标签”的衬托,恳请经济特区诸城相关部门下决心留下这批“城市富矿”般的建筑。
其二,深圳的改革开放文化包括始于80年代的建筑文化,这是由深圳城市特性所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优秀建筑,就是象征深圳建筑史的“历史建筑”,它是深圳乃至中国城市化改革的无价之宝。对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均有专门规定强调要予以保护:2017年9月住建部下发建规212号通知,就历史建筑普查、确定、建档、挂牌、不拆除、不乱建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国家文物局早在2008年就发布《关于加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18年6月27日又印发《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其中第七条、第九条的内容实际上规定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要则。在肯定翱翔在改革开放春风里,不断创造蝶变之路的深圳成就的同时,也需要认真梳理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建筑成果,要自识瑰宝,要从建筑当代遗产的载体中找到城市发展的脉络。由此,笔者建议经济特区需要保留有“事件学”视角的建筑,要总结出一批20世纪80年代经典建筑作品的设计建设“史论”观,更要留住从一开始就倡导面向公众服务的文体建筑示范。面对全国上下城市更新进入快车道的大势,我们必须明白,社会与城市需要的不再是一般意义的“拆旧建新”,而是有文化内涵保证的高质量的有机更新。否则,失去了敬畏历史之心的更新之策,莫过于又一轮大拆乱建,是有悖于现代社会文明与遗产意识的“油漆刷佛像”之举。建议通过尊重历史与原貌的方式,重塑功能,使它可阅读,可亲近,可利用,让特区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生。(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