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见证变迁
做铁军精神传承守护人 展改革开放时代新风采
——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三十余年发展之路
日期:2018-11-21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地处革命老区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正是赶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风雨兼程走过了三十多年不平凡的发展之路。这三十多年,既有酷寒暑夏的磨砺,也有春种秋收的喜悦,纪念馆人始终以守护铁军精神为己任,以传承红色文化为追求,将一个三人创业小组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知名纪念馆。

1995年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建成前_meitu_1.jpg

1995 年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建成前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_meitu_5.jpg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推动纪念馆起步发展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前身是“茅山建设管理处”。1979年1月,镇江地委提出要把茅山建设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道教旅游胜地两个中心,专门成立了下辖“两场两社”的茅山建设管理处。然而由于那时候经济落后,财力匮乏,管理处主要负责管理茅山东进林场近4万亩的丘陵松木,测报松毛虫,为林木治理“松毛虫病”。后来“茅山建设管理处”撤销,留下3名工作人员和3间办公用房,1985年就以这3人为底子筹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老馆)2_meitu_3.jpg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老馆)

建馆时,面对几间破旧平房、几处遗址、几件遗物、几本事迹故事和一张同意修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批文,3个老纪念馆人立下誓言:“在这片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我们一定建起纪念馆,实现1957年陈毅元帅要在茅山脚下建馆立碑的夙愿,担负起铁军传人的重任。”当时,既没有足够的人力也没有充足的资金,连留下来守摊子的3人工资都发不全,但是大伙儿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想方设法开源节流。据原纪念馆馆长史建和回忆:为了建纪念馆,大家自己动手,精打细算,节省成本,要石头,上山捡;要石子,自己动手轧;没运费,恰好有部队在山里拉练,上门“游说”部队军车免费运来了砖头。为了筹措经费,老纪念馆人贩过稻糠,卖过带鱼,倒过蔬菜。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9月2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纪念馆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_meitu_4.jpg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翻看当年的老档案,老纪念馆人这种自力更生、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

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推动纪念馆迈步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偏僻的茅山革命老区也沐浴在春风中。1987年在全馆共同努力下(当时全馆已有5人),办起了一家馆办大集体企业——茅山工具厂,当时纪念馆党支部表决一致通过向银行贷款30万元起家办厂,之后企业不断发展,成为纪念馆各项公益事业支出的一个重要经费来源。

1992年,纪念馆又在闭塞的茅山率先开办了一家有近30张床位的招待所,把职工食堂改造成对外营业的小饭店,职工既是馆员又是服务员,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曾在招待所工作的老同事们都提到这样的场景:若是碰到生意火爆时,全体职工都不回家吃饭、休息,以馆为家,到饭店、招待所帮忙打杂,大伙儿虽然很辛苦,但一想到能为纪念馆挣经费,心里都洋溢着一种自豪感与满足感。

就这样,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逐步壮大起来。199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为满足广大游客观众的需要,扩大爱国教育基地范围,丰富教育基地内容,纪念馆人咬紧牙关,攻坚克难,筹备资金200万元,在茅山主峰脚下望母山顶兴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至此,终于实现了陈毅元帅近半个世纪前提出建馆立碑的夙愿。紧接着,1997年,筹资900万元兴建了面积5000平方米的茅山宾馆;1998年,又筹资900万元建造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的新馆。

抢抓机遇的拼搏精神推动纪念馆转型发展

2003年,纪念馆下属企业——茅山工具厂完成经营体制改革,正式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脱钩。自此,纪念馆开始了从产业发展逐年向事业发展转型的新征程。

当时正值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动红色旅游大踏步发展,在这样大好环境下,纪念馆紧抓机遇大力建设项目。2003年至2005年纪念馆完成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景区二期工程,现如今被誉为“世界一绝”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旅游景点,慕名的人们纷至沓来。2006年至2008年,纪念馆又进行了总投资2600万元的纪念馆展厅改扩建工程,新辟“将帅馆”和“英烈馆”两个专题人物陈列馆,进一步丰富内容拓展宣教阵地。

纪念馆在注重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业务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模式,编辑出版了《茅山抗战故事》《新四军与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廉政故事》《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故事》等图书资料,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新四军特色资源数据库、抗战遗址(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藏品、博物馆人才等方面课题研究,逐步达到用研究成果的多少来衡量纪念馆社会价值高低的评定标准。

忠党为民的担当精神推动纪念馆创新发展

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念馆新的领导班子以“创新”为核心,多措并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潜心提升业务素养,推动纪念馆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在业务研究上,全馆每年发表课题、论文不少于30篇,完成多项文物遗址修复和省、市级课题研究。二是大力提倡展陈创新,打造智慧场馆。2013年推出“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展”,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完成“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展”全面提升,所有新的展览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既有网上数字展览,又有线下场景实时互动。三是大力发展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创走进百姓家。2017年,纪念馆成为江苏省首批文创试点单位,新辟文创馆——“小兵驿站”,把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的红色文化与百姓生活相结合、相交融,目前文创产品达到百余种,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以人为本的使命感促进纪念馆长远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这样一个基层纪念馆来说,更需要有一支文武兼备的人才队伍,需要每个人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付出,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多年来,纪念馆双管齐下,用“两条腿”走路,逐步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素养强的人才梯队。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纪念馆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进多种类型的优秀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其迅速成长。多年来,纪念馆一直坚持“项目个人负责制”原则,参与者从方案的制定、方式的论证、内容的打造一路参与负责,在干好项目的同时,打造锻炼出一支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基础人才队伍,为纪念馆各项事业的开展打下厚实的人才基础。

改革开放,只有四个字,但却意义非凡,一代人因它改变命运,一个城市因它焕然一新,一个国家因它文明富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将不忘铁军精神传承人的初心,肩负发扬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展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风采,让驻足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里、伫立在苏南抗战胜利碑前的人们,能在历史与现实交叠中有所感悟。(孙志军 冯天存)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