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观众步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基本陈列二楼展厅时,一般都会注意到那迎面而来的中共一大代表展示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每个人都有着同样大小的展示版面,每个人都有一样大小的头像,每个人的展示内容基本相当,每个人都配有展示文物。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全面展示中共一大代表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党的诞生地纪念馆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1951年就开始展示党史资料。1958年开始,专门辟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陈列室。其中关于中共一大代表头像的陈列,自然也是展览的重中之重。但是众所周知,以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为起点,13位中共一大代表此后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13位代表中,在1949年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中共一大会址基本陈列的说明历来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政治大事,陈列说明的每一句都是非常严谨的,有根有据,而且要上报国家权威部门审核通过。因此,展示哪些代表的照片、尺寸大小、如何排序,工作人员一直都非常慎重。
1958年5月,重新复原的中共一大会议室内部开放时,在隔壁的兴业路70-74室楼上特意开辟了中共创建史陈列室。关于中共一大代表的展示,最初只放了5个人的头像: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后来待邓恩铭的生平事迹调查清楚后,又补充了邓恩铭。其中,毛泽东的头像排在第一位。“文革”期间,陈列室关闭。
1977年7月1日,封闭十年的陈列室重新对外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中共党史研究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中共创建史研究作为中共党史的开篇,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中,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日期、代表人数、会议代表、会议日程、闭幕日等问题,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谜底被一点一点揭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随着中共一大会议学术成果的突破性进展,重新开放后的基本陈列也在逐步吸收了学术界研究成果后发生了变化。
1980年,报上级机关审核通过后,陈列内容中增加了陈独秀照片及有关资料,与李大钊的内容同样规格。熟悉中共党史研究背景的学者知道,能走出这一步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陈独秀在建党时期地位的背景息息相关的。
1985年,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决定对基本陈列内容进行修改。此次修改,一个最显著的改变就是拟陈列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13名代表。为此,纪念馆特向中宣部汇报请示。1985年11月26日,中宣部发出《关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修改陈列方案的复函》,同意纪念馆在陈列中对中共一大代表照片,采取“全部展出,尺寸和布置地位、方式有所不同”的做法,也同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就有关问题提出的三点意见:一是对于张国焘,根据他在一大时的地位和作用,似应与包惠僧、刘仁静稍加区别,陈公博、周佛海可放一个陈列柜展出。二是全国其他博物馆根据自己特点,在展出一大会议时,可不必全部展出13人单人像。三是包惠僧由陈独秀指定参加一大会议,其身份同其他12名代表有所不同。1986年7月1日,经修缮整新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及基本陈列重新对外开放。经过重大修改、调整,基本陈列展示了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照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个纪念馆13位中共一大代表头像的首次公开亮相。
关于中共一大代表的排序,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性表述为“代表中包括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等”“共产国际曾派代员”。“文革”中演变为以“毛泽东等”一语代替,后来曾改为“毛泽东、董必武等”。1986年展出的一大代表,按照政治性兼顾代表所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属地,分为两排3个档次。第一排依次为: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图片尺寸为第一档。第二排依次为张国焘、刘仁静、包惠僧、陈公博、周佛海,图片尺寸整体比第一排小,且前3人图片尺寸为第二档;陈公博、周佛海2人图片尺寸最小,为第三档。这样的版面语言体现了设计者对代表们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综合考量,背后是工作人员的反复权衡和对展览政治性、历史性、科学性的综合把握。在1986年那个改革开放起步不久的年份,能把13位代表全部展出,已经是中共创建史主题展陈跨出的标志性的一大步,而且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头像集体亮相,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公开展示,其时代意义不容忽视。
历史的大潮继续前进,当时间前进到1999年时,新改建的基本陈列“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把两位共产国际代表也囊括了进来,陈列了15块版面,展示了14位代表的头像,尼克尔斯基的头像尽管已历经半个世纪的找寻,但是当年并没有找到,直到2007年在两位国外学者的帮助下才查到并得以展出。此次展示,总的原则改为按照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时间排列,并且代表头像尺寸一样。为了兼顾政治因素,特分为两排。第一排依次为: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第二排依次为: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马林、尼克尔斯基。
2016年7月1日开放的新的基本陈列“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在中共一大代表的展示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次纪念馆专门辟出了一块空间专题展示中共一大代表。15位代表,每个人都有一个版面,除了相同规格的头像之外,还用3~5件图片、文物展出了各位代表在一大召开之前的主要经历。陈列中的代表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所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时间先后排序。
与综合性博物馆、艺术类陈列馆的基本陈列性质不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主题展览是政治性、学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紧密结合的成果。细细审视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题陈列关于中共一大代表的展示,不难看到,越是时间靠前展览的政治性也越强。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学术思想的开放,内容设计者在随时注意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文物史料后,力争体现展览的学术性。在不同的年代,中共一大代表展示哪几个人、尺寸大小、如何排序,可以说是时代前进的历史见证。中共一大15位代表头像从最初的部分展示到全面展示,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步伐。(张玉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