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孔庙时期的老首博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1978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于1978年11月28日正式组建。
2009年《北京文博》刊发的《北京文物事业发展的历史成果——对北京市文物局组建30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对于组建北京市文物局的那段历史有这样的描述:“市文物局在1978年底组建之时,正处于我国文革全面结束和实施改革开放的初期,面对十年内乱给文博事业造成的重大损失和严重干扰等被动局面,全市文物工作起步艰难,特别是建局之初的几届老领导及一批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在当年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因陋就简,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了文物保护和推进博物馆建设等各项工作,在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中,艰难地开创了北京市文物事业,写下闪光的开篇。”
1979年6月9日,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向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请示,要求恢复首都博物馆筹备处。同年9月,首都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恢复,梁丹任筹备处主任。11月,首都博物馆筹备处迁至国子监街北京孔庙内办公,并将孔庙进行修缮,辟此为首都博物馆馆址。12月,11000余件文物被接收入库。
1981年5月19日,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党组正式批准首都博物馆机构设置方案,建有办公室、陈列部、绘制部、保管部、群工部。经过两年的修缮及各级单位和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的论证与审查,1981年10月1日,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时对外开放的展览有“北京简史陈列”(古代部分)、“李大钊同志纪念展览”和“中国历代碑帖展览”。首都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梁丹热情地将第一位购票的观众刘运福迎入馆内参观。新闻媒体对当天的盛况作了专题报道。
首都博物馆的开放,使这个长期筹备的北京最大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为首都科学文化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梁丹馆长所说:“首都博物馆完成筹备,正式建馆对外开放,是该馆一个新的里程碑,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当时参与建馆的梅村副馆长的一段回忆性质的文字,颇有感触:“正式建馆的最紧张阶段,是81年‘十一’前的两个月。这两个月,工作量非常之大。要清理展室,把里面堆放的书架、文物柜、木板等杂物搬走。搬陈列柜,把大批陈列柜搬进各个展室摆好。清理和整治孔庙大院,拔草、清扫、搬走到处堆放的砖头石块,美化环境等等。然后,就是进行“北京简史”(古代部分)、“李大钊同志事迹展览”“历代碑帖展览”这三个中型展览的陈列工作,包括运陈列品、摆陈列品、展版上墙……,工作更加紧张。在这过程中,除雇了少数几个木工、油漆匠、裱糊工外,其余所有工作,都是全馆上下自己动手完成的。特别是越临近开馆日期,工作越紧张繁忙,白天干不完,晚上和星期天连续加班加点,加班虽然有了一点经济补助,但数额极少。”
经历了后来的首都博物馆新馆筹建的人,想必对这段话感触犹深。它让我们看到的是,1981年首都博物馆老馆的筹建,由于时代,各方面条件更艰苦,然而这一代老首博人当年建馆的热情和干劲,是和我们一样的,甚至胜于我们。
在80年代里,首都博物馆的“北京简史”作为基本陈列,体系完整全面,以通史角度介绍北京历史发展进程,成为首都博物馆的展览基础与核心。多次举办的临时展览“北京春节民俗展览”及“北京岁时风俗展览”等,成为首都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老北京民俗为内容的京味儿特色展览。另外包括举办的“馆藏近代中国画展”“拣选古代青铜器展”等,可以说这些为后来首都博物馆新馆筹建的11个常设展搭起了以首都博物馆馆藏资源为基础的初步框架。
1985年10月,首都博物馆展览第一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了“北京市经济贸易展”,开始实现与世界的交流。截止到新馆建成前,首都博物馆还在日本、前南斯拉夫、新加坡等国家举办了赴外交流展。首都博物馆实现了自身功能的拓展,成为一个新的北京对外交流的窗口。
1982年,《首都博物馆丛刊》创刊号正式发行,成为全馆的科研成果平台。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日趋繁荣,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文化事业,重视博物馆工作。正是这些,给首都博物馆带来生机,据不完全统计,首都博物馆在孔庙老馆时期的20多年中,除基本陈列外,共举办了400余项临展,接待观众650万人。
然而,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首博人的“首博梦”还在继续……
新世纪 新首博
发展是硬道理。随着时代的前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已经从解决温饱迈入到小康水平,首都北京也发展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同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此时的老首博,与其自身地位日益不相匹配,在发展环境、馆舍条件、人才队伍、业务素质等多方面逐渐显露出各种制约因素。人们对首都博物馆有了一个极不相称的新评价:“蜗居孔庙”。
在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首博人新的“首博梦”再次启程。
1998年上半年,北京市文物局连续向北京市政府递送6份申请建设首都博物馆新馆的立项报告。
1999年2月4日,市政府宣布将原北京市机械工业局复兴门外大街16号院作为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用地。
1999年7月26日,北京市政府市长办公会决定:建设首都博物馆新馆。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委办公会(第34次会议)确定了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并提出了建设要求,同时确定了沿用“首都博物馆”这一名称。
2000年5月,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业主委员会成立。
2000年10月,《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
2001年4月13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复函,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对首都博物馆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进行审批和准备实施。
2001年12月25日,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举办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2005年12月16日,首都博物馆新馆试运行对外开放,实现对北京市民的承诺。
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隆重开馆,喜迎四海宾朋。
这一连串的日子是令全体首博人难以忘怀的。每一个日子都闪闪发光,然而这样的日子还有很多很多,具体到每一个参与筹建首都博物馆新馆的首博人的记忆中,又融化为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曲折与艰辛。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实在是经过了几代文博人的努力,圆了几代文博人的梦想!
此时的首都博物馆,屹立于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是一座地志性大型综合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总建筑面积63800平方米,建筑高度40米,馆藏文物12万件套,馆内包涵2个基本陈列、9个专题陈列和3个临时展厅,陈列上展文物5622件套,皆为北京地区“土生土长”。同时还设有2000余平方米的礼仪大厅、室内竹林庭院、纪念品商店和餐饮区。文物库房、安防消防、10吨液压电梯、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智能化和数字化工程与管理、节能环保等设施设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御用珍存金银器展”和“齐白石艺术大展”两个精心策划的临时展览,于试运行当天一并开放。新馆迎来的第一位观众林征,与1981年10月1日老馆开馆时的第一位观众刘运福一起,在馆长的陪同下,参观了首都博物馆。
2006年3月18日,首都博物馆迎来了第一个大型外展“世界文明珍宝展”,首开我国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先例,展品为大英博物馆250年之珍藏,如潮的观众来到新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参观外国的瑰宝。
之后的几年间,“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西天诸神——古代印度瑰宝展”“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太阳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北京文物精品展”“长江流域文明展”“奥林匹克服饰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内外展览,纷至开展。
2008年3月,首都博物馆依据国家文物局等四部委《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实行免费开放。2008年8月,首都博物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接待服务工作。2008年,首都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入选“新北京十大建筑”。
2009年,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多彩中华”和“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四大献礼展。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奔向光明——中国共产党北京革命足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2011起,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2013年举办的“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2014年举办的“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2016年举办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2017年举办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五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奖项。2016年举办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更是以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为契机策划展览,吸引了如潮的观众前来参观,盛况空前。首都博物馆的展览,赢得了业界的口碑,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探索与实践中前行,走向成熟。
时光如梭,转眼已是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了。首都博物馆的命运,紧紧地跟随着祖国的命运,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与祖国共腾飞。如今,一副沉甸甸的关于首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担子正落在这一代首博人的肩上。首博人的“首博梦”仍在继续着,而这样的“首博梦”又早已融入到祖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魏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