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行业发展
四十不惑——吴永琪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四十年
日期:2018-10-25 浏览次数: 字号:[ ]

1978年冬天,北京寒气逼人。“新华社记者在新闻稿中写道: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把它那毫无热气的光线投射到这个巨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拥挤的楼房、狭窄的棋盘式街道和蠕动的密集人群中。”

那一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那一年12月,一个不满28岁的北京知青来到了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备处。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站在同一起点是多么神奇的缘分。20年后,他成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他的名字叫吴永琪。

筚路蓝缕建馆开放

1975年国务院决定在兵马俑遗址上建博物馆,1978年底吴永琪来到这里看到的仍然是一片荒凉:一号坑上正在进行钢梁建设,还没封顶;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其实,这里更像一个考古工地——晴天墟土埋鞋、雨天稀泥没脚,考古工地临时用电也是时有时无。在这样的环境中,吴永琪摸索着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双重工作。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一号坑开放,827件兵马俑整齐列队,接受检阅。这次,不是秦始皇、而是吴永琪和修复组一百多位同事们让兵马俑在博物馆中重整队伍,是他们让一个个破碎的兵马俑站了起来。

但是,今天的吴永琪说起当年的修复工作不住地摇头,觉得“很原始、很粗糙,还没有科学修复理念”,“开馆时间紧迫,只是简单地将秦俑主体陶片粘接,部分细小缺损用石膏修补、做旧,导致现在博物馆里有一堆剩余的小陶片儿找不到复原位置”。

清理秦跪射俑

苦心孤诣文物修复

80年代初,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1986年,吴永琪从复旦大学文博专修班学成归来,立即主持了一号铜车马的修复。当时一号铜车马残破1338片,断口1459个,破洞61处,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处完整,大部分构件变形或者锈蚀。吴永琪说这时候他“开始有意识地从科学角度进行修复,注意材料选择、技术的考量”。1988年5月1日,两辆铜车马联合展出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相关科技人员来兵马俑参观的时候,已经是副馆长的吴永琪敏锐地嗅到了新技术的气息,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与德国人探讨土遗址保护技术问题,对方高兴地邀请他去德国考察。

在两德合并的日子里,他去了德国并带回了对遗址震动更小的打孔工具和德国专家。而兵马俑的彩绘却引起了这些专家更大的兴趣,一项彩绘保护合作项目应运而生,在德国慕尼黑和中国临潼分别建立了实验室。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临潼的实验室,由中国的专业人员研发了秦俑彩绘层的最佳保护工艺和材料”,吴永琪兴奋而自豪的说。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和“秦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分别获得了1997年和2004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吴永琪更津津乐道的却是铜车马和绿面跪射俑走出了博物馆,向更多人展示。2010年,一号铜车马来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同时通身彩绘的绿面俑去德国展出,它们都历经了包装、长途运输、外地展览的压力,最后完好无损地回家。所以,吴永琪一直自信地说“我们的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是过关的,我们的文物包装运输技术同样是一流的,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修复秦陵铜车马

艰难推进园区整治

踏着改革开放脚步一起成长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随着思想的解放、旅游业的发展,观众越来越多。1985年,为了将兵马俑二号坑、三号坑与一号坑合为一个整体,博物馆开始了扩建工程。1989年,三号坑开放。1994年,二号坑开放。

1998年,陕西省进行旅游体制改革,旅游集团公司看到了博物馆日益增长的门票收入,盘算着上市计划。而博物馆本身门前的环境越来越像农贸市场,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唯一一条并不开阔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和混乱。

此时,吴永琪成为馆长,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他现在仍然感慨。这位一直将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的馆长全力抵制了旅游集团公司企图将博物馆企业化的计划,他的想法很简单,“文物只有在文物部门掌控下才能保护好,企业则会将利润最大化,意识不到文物基础建设的重要”。吴永琪举了个例子,“比如下俑坑,平时只有工作人员养护文物时才能下去,旅游企业曾提议把‘旅游者下坑参观’作为盈利项目,想想都可怕”。值得庆幸的是,旅游公司最终没有得到秦俑博物馆的所谓“经营权”。

周边环境改造工程也迅速实施,门前区域重新规划成为A、B、C三区,A区形成了今天博物馆的门前绿化区,百姓的商业活动和新村整合到了B区、C区。

当这一切都在艰难推进时,吴永琪还担负着一个国务院、陕西省政府交付的重要任务,要建设一个“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0年9月30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开园仪式上,五名农民代表被征地搬迁的全体群众上台剪彩,他们朴实地笑着。吴永琪说“真的不容易”,遗址公园建设征地3400亩,搬迁了十几家工厂、学校以及各类事业单位、三个自然村千余户农民。

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

人生四十不惑,即将四十岁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今已经退休的吴永琪每天都会在博物院门口绿地上遛一圈,再去看看他那些老朋友——兵马俑、铜车马。他喜欢称自己是“秦始皇陵的守陵人、博物馆的看门人——守陵人要从自然机制方面把文物保护好,看门人就要把对博物馆事业不利的社会因素拒之门外”。(李程)

责任编辑:郭晓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