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形胜,处天下之中,史称中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华夏历史文明重要发源地,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写下浓重华章,蔚为大观的文物正是这大笔挥洒的见证。这些让世人赞叹不已的河南文物,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从1973年河南文物初登世界舞台,开启对外文化交流之旅,40余年来,它们作为文化使者,先后通过162个展览,252次在39个国家的115个城市的舞台展现,向世界讲述中国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不同肤色的人为之感动。河南文物人的足迹更是遍布五大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交流、互鉴。河南文物日益成为中华文化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和世界民众了解中原、亲近中国的重要窗口。同时,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同行也来到河南寻求合作,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在河南展现,架起中外沟通的桥梁。
配合国家文物出境展览,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添彩加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 , 传承历史文化 , 维系民族精神 ,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 , 文物展览就像精心策划过的舞台剧 , 向世人展现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 为实现中国外交的突破 , 传播着友好的信息 , 被国际社会赞誉为“ 文物外交 ” 。 河南文物便是这群使者中的优秀代表 , 为传播中华文化 , 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默默奉献 。
— — 1973 年 , 为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发展 , 受国家委托 , 河南遴选 152 件汉唐画像石和碑刻拓片组成 “ 中华人民共和国碑帖拓片展览 ” 赴日本展出 。 展览历时 10 个月 ,巡回日本 20 多个城市 , 引起 30 万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共鸣 。 河南文物就这样青涩登台 , 并在获得超乎寻常的热烈回应中 , 迈出对外展览历史性的一步 。
— —上世纪 70 — 80 年代 , 为展示我国文物保护成就 , 组织参加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 ” , 河南挑选精品文物参展 , 在 16 个国家巡回展出 。
— — 1995 年 , 有河南文物参加的 “ 中国古代的人与神展 ” 在德国展出 。 德国总统特意安排并陪同正在德访问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参观展览 。
— — 1998 年 10 月 , “ 中国洛阳文物名品展 ” 先后在韩国扶余 、 汉城 、 庆州和全州4个城市展出 , 引起韩国民众的热情追捧 , 韩国总理出席了在汉城的展览开幕式 。— — 2006 年 , 河南代表中国参加的 “ 钢铁文明 — —东亚古兵器大展 ” 在澳门举办 , 参展文物数量几乎相当于日本 、 韩国等东亚 5国的总和 , 而且文物价值之高在当地反响强烈 。
— — 2011 年 , 为配合第二届 “ 联合国中文语言日 ” , 河南在维也纳举办了 “ 中国文字展 ” , 各国外交官给予很高评价 。 中国驻维也纳代表团专门给河南省政府 、 省外专局 、 省文物局发了表扬信 。
文物担当金色名片,为河南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凝聚人心

多年来,河南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不断地研究文物、解读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主动策划文物出境展览,把一个个饱含中原文化意蕴,具有王者之气的文物展览呈现给世界,为河南对外开放大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开了久闭的中国大门,开放与交流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河南文物也做好了远航的准备。
— —1982年,在河南省政府的领导下,文物部门以文物为媒介,赴日本举办了“王铎书法展”,一时间,在日本掀起了包括日本书法爱好者欢庆的热烈反响。
— —1983年,河南再次在日本独立举办“古都洛阳秘宝展”,130件(套)的珍贵文物,历时70天的展出,获得日本民众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文物对外展览进入日臻成熟时期,独立举办了 10个文物出境展览,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展览数量达20个,为宣传河南增光添彩,为河南走向世界搭建平台。
— —1990年,为配合河南省与日本三重县建立友好省份,河南在日本举办了“河南省文物展”。— —1991年在法国索恩·鲁瓦尔省索里特博物馆成功举办的“河南史前文物展”,成为河南省与该省缔结友好省州的第一个文化交流项目。
— —1993年在丹麦科灵宫博物馆举办的“东方文明瑰宝展”。
— —1998年9月28日, “大黄河文明展”在日本东京江户博物馆开幕,日本《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有的报纸还整版刊登展览和展品的评价文章。4个半月的时间里,展览先后在日本东京三个博物馆巡展,日均观众达1000人次。日本皇太子和太子妃在江户博物馆参观了展览,盛赞展品的精美,并在“王子午”鼎前留影纪念,还表示一定要去河南看看。许多观众留言道“河南文物是中国文物的代表”、“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河南的历史”。河南文物向日本民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了友好的信息。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外文化交流步伐持续加大,河南的文物对外展览也在近30年对外展览经验的基础上,进入展览精品不断出现、展览规格不断提高、展览内容形式多样化、展览国家不断增加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河南文物部门独立举办展览62个,参与国家对外展览45个。一个又一个的文物展览,留下了无数感人的场面和精彩瞬间:
— —2002年6月7日, “华夏文明之源 — —河南省文物精品展”在香港艺术博物馆开幕,108件(套)河南文物精品再次彰显了河南辉煌厚重的历史,激发香港同胞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 —2013年和2015年在瑞典举办的“黄河流域王室与诸侯 — —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和“洛阳 — —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都会:唐代文明展”,都受到了瑞典各界政要、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的欢迎,瑞典乃至北欧民众踊跃参观。展览也引发瑞典媒体的广泛关注,电视台做了连续报道,特别是瑞典重要报纸《每日新闻》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开幕式的盛况,《瑞典日报》发表了整版评论,瑞典最权威评论家拉尔斯·林德和伊娃·巴克斯泰德特给予展览极高的评价。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夫妇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展览开启了河南和瑞典交流合作的新时代。
这个时期,河南文物出境展览的组织也从过去主要由省文物局为主策划组织,发展为省文物局牵头,全省文博单位共同策划、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各博物馆的积极参与,不但大大促进了河南文物对外展览工作的开展,也提升了策划展览的能力和水平。展览内容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文物展览发展为以文物展览为主,文物图片展、文物知识展等为辅的对外展览思路。中原文明的远古之音在世界的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久久回响。
引进境外优秀展览惠及中原民众,拓宽河南民众眼界和视野

河南在精心推出对外文物展览,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一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1964年引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展览”为发端,共引进43个境外优秀展览,给河南民众奉献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大餐,也拓宽了河南民众的知识视野。
—2006年,为配合中印旅游友好年,河南博物院承办了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印度考古局主办的“西天诸神 — —古代印度瑰宝展”。不足两个月的展期,近10万河南和周围省份的民众参观展览,好评如潮。
— —2013年6月25日,河南引进英国“走向现代 — —英国美术三百年展”,80件来自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英国西北部18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油画、版画、水彩、素描和雕塑艺术品,着实给河南民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短短的两个月展期,电视报道68次,网络转载评论1600余次。
— —2015年3月26日,河南引进“捷克玻璃艺术珍品展”,211件(组)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欧洲古代至20世纪初玻璃艺术品,三个月的展期内,参观观众达41万人次。
— —2016年1月18日, “盛世风华 — —两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虽然只有来自台北历史博物馆馆藏的10件(组)唐三彩文物展出,但河南博物院精心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了“三彩寻亲”比赛、 “彩绘风华”创意绘画、趣讲唐三彩、唐三彩知识问答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据统计,在两个月的展出时间内,小小的展厅里观众云集,参观人数达56031人(次)。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共宣传报道和转载2833余次。该展览还打破了1949年运台文物不能来大陆展出的僵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文物多领域多渠道交流互鉴,谱写中外文化交流华丽章篇

中国文物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肇始于对外文物展览,对外文物展览为文物保护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博物馆等多个文物保护机构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文物科技保护、文物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领域交流互鉴,实现了合作共赢。
— —文物科技保护合作攻关,成果初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共同研究“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共同研究“金属制文物保护”、与韩国国立中原文化财研究所合作研究东亚古代冶铁技术等等,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 —文物研究领域交流互鉴,求真探源。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研究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地学环境变迁、与美国纽约大学世界古代研究中心共同研究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合作,运用虚拟成像技术复原化石,并研究“许昌人”的种属问题等等,都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 —境外培训项目有声有色,助力河南文物事业发展。2009年以来,河南先后在意大利、美国、英国举办了 5 期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 100人次。培训期间,学员们还拜访了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巴勒莫费德里科基金会、罗马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意大利文化遗产保存和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对意大利文化遗产进行调研考察,吸取经验和教训。在美国培训期间,来自加州大学、加州科学院博物馆和美国博物馆协会等单位的 13 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授课。培训还加强了我们与境外文化遗产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为双方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推动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 —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彰显河南文物工作能力和水平。随着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议日益成为世界同行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承办和参加国家会议也成为一个地区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体现。近年来,河南省主办和承办了2010年“中欧博物馆论坛”“2012安阳东亚古代青铜冶铸业国际论坛”“彩陶中国 — —纪念庙底沟遗址发掘60周年暨中国首届史前彩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动物考古理事会骨器研究组第九次学术研讨会”“2013东亚音乐文化交流研讨会暨第11届音乐学国际学术会议”“2015(郑州)国际博协安全委员会第41届年会暨主题研讨会”等10余次国际性会议和“海峡两岸 — —中原两周列国考古与文化研讨会”“会古通今 — —两岸唐三彩暨低温釉陶学术研讨会”等数次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促进河南文物工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 —考古发掘走出国门,彰显河南考古人的胸怀和自信。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考古在中国有了许多个第一,也是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最多的省份。有了这样的积淀,河南考古人自信地走出国门,在肯尼亚、在蒙古的考古发掘现场有了河南考古人的身影。
河南文物对外交流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坚实发展,赢得各方面的肯定和掌声。多家外交使领馆给河南省文物局递来了表扬信。河南省政府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授予在与河南文物交流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知名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英国伦敦大学考古遗产管理研究所名誉教授亨利·里克尔和瑞典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桑娜·欧碧·尼尔森等“黄河友谊奖”称号。河南省政府外国专家局授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打开了河南和世界联系的通道,书写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华丽篇章。今天,河南工作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守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人类文明,不断续写绚丽缤纷的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为河南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