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半岛最南端,在风景秀丽的旅顺口,有这样一座博物馆:
它虽然位于一座小城,
却是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虽然馆名以所在地区命名,
其藏品却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日本、朝鲜半岛及古印度等地;
世界上最早的汉文写经在这里收藏,
中国唯一的一宗古印度石刻佛像也是它的藏品;
这里有国学大师罗振玉的旧藏,
这里有丝路文物精华;
这里荟萃了中国历代的艺术珍品……
董必武老人看完展览后欣然题词: “众珍罗列,烂灿成章”,
金庸先生看完展览后挥毫泼墨: “收藏丰富,大开眼界”。
那么,这座内敛而又丰富的博物馆是谁呢?
它的特别之处又在哪里呢?
它 — —就是今年迎来一百岁的旅顺博物馆。
历史沿革
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旅顺博物馆百年”是以1917年4月1日为起点,而追溯旅顺博物馆的建馆历程,却远远不止100年,这还要从沙俄租界旅大时期说起。1899 年 12月,沙俄驻旅大首任总督阿列克谢耶夫上任,在其主持制订的《旅顺新市街设计方案》中,规划在旅顺新市街中央部位修建一个大型广场,周围建立官署、银行、邮局等设施,广场南端拟建“将校集会所”(今旅顺博物馆馆址),从而形成一个集政治、经济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中心地带。因日俄战争爆发,“将校集会所”仅完成了基础部分而被迫停止。“将校集会所”的设计者为俄国设计师冯·哥根,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冯·哥根的设计图纸,也可以说是旅顺博物馆的第一张建筑图纸。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取代沙俄获得了在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经营权。1906年9月,日本在旅顺成立军政一体的殖民统治机构“关东都督府”,通过这个机构,日本在旅大地区建立学校、医院、商社、餐饮娱乐等一系列殖民设施。1915年11月26日,根据日本关东都督府令,在千岁町原俄清银行旧址(今旅顺万乐街33号)成立“物产陈列所”,展出图书和少量调查收集来的文物,从而形成了创建博物馆的基础。1916年11月改“物产陈列所”称“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迁入松村町新馆址(今旅顺列宁街22 号,后改称“考古分馆”),1917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由于此时具备了藏品、展览、观众三大要素,标志着旅顺博物馆正式建立。
1916 年 11 月,关东都督府投资 20余万日元,在大迫町(今旅顺列宁街42号)原俄国“将校集会所”建筑基础上兴建博物馆大楼,也就是今天的旅顺博物馆主馆。1918年4月工程基本完工,时称“本馆”。该建筑由关东都督府土木课建筑技师松室重光主持设计,是一幢融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方建筑特色为一体的近代折衷主义建筑,也是大连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1918年4月改称“关东都督府博物馆”,1919年4月易名“关东厅博物馆”。
进入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又做了几次基本框架的整合。1921年,“旅顺要塞战役纪念品陈列所”归属关东厅博物馆,改称“博物馆纪念馆”。1925年11月,考古分馆展品移至本馆,本馆图书部迁至考古分馆,改称“关东厅博物馆附属图书馆”,1929年4月图书馆分离独立。同年,与博物馆毗邻的“后乐园”与本馆合并,改称“关东厅博物馆附属植物园”。1928年,在本馆东侧规划兴建以研究满蒙动物生态为目的的动物园,交由博物馆管理。至30年代初,已形成了以本馆为龙头的纪念馆、图书馆、动植物园四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但本馆的建设和发展仍是重中之重。
1934年关东州厅迁往大连,博物馆以地名命名,改称“旅顺博物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22日苏联红军解放旅大,同年10月苏联驻军指挥部派员接管旅顺博物馆,馆名改为“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这个时期,博物馆基本上维持日本时期的现状,对外开放。苏联派出考古学家前来指导工作,对馆内藏品进行了简单整理。1951年,根据中苏两国有关协议,苏军将博物馆移交给中国政府。
回归后的旅顺博物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从1952年春天开始全面开展工作,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1952年10月,“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改名“旅顺历史文化博物馆”。1953年,旅大市人民政府将博物馆划归于旅大市文教局行政管辖,自此旅顺博物馆成为大连市属的博物馆,同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来旅顺博物馆指导工作,在全面考察旅顺博物馆的基础上,指出旅顺博物馆应该举办“以各时代的艺术品组成历代艺术综合陈列”,从而确定了旅顺博物馆为历史艺术性博物馆的性质。1954年4月1日,经旅大市人民政府批准,“旅顺历史文化博物馆”改名为“旅顺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馆名。
藏品特色
百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旅顺博物馆丰厚的藏品资源,现有馆藏文物6万余件,文物资料30余万件,包括以大谷收集品为主的丝绸之路文物和以罗振玉旧藏品为主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两大体系。全部藏品按照质地及出土地域包括20个类别,涵盖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书画、印章、钱币、甲骨、石刻、竹木牙雕、文献档案、外国文物、大连地方考古品,等等。
在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馆藏品中,大谷“收集品”是较早入藏的一批文物,因其数量众多、价值珍贵而占有重要地位。
1902年至1914年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三次前往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中国新疆、甘肃敦煌等地考查古迹、搜集文物,其所获文物资料的一部分在其1915年移居旅顺时被带到这里,1929年作价卖给“关东厅博物馆”。这些文物以佛教文物为主,包括各种材质的佛教绘画和雕塑、不同功能的佛教用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出土于吐鲁番等地的各种佛经典籍,其中有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汉文写经 — —西晋元康六年《诸佛要集经》断片,有被确定为公元五世纪的、最接近于鸠摩罗什《妙法莲花经》译本原典的梵文写本断片,还有世界上仅存三个完整敦煌本《坛经》中学术价值最高的后周显德六年《六祖坛经》等。古印度佛教石刻也是大谷收集品的一部分,从公元二、三世纪犍陀罗艺术,到公元六至八世纪笈多艺术,完整地反映了佛教艺术早期发展的基本状况。这也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一宗该专题的文物收藏。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诸多学术领域中,有着开创之功和奠基之劳。1928 年罗振玉一家迁居旅顺,1940年罗振玉病逝,他在旅顺生活了12年,其晚年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1945年苏军进驻旅顺后,因罗振玉的私宅和“大云书库”被征用,致使罗家大部分文物、古籍散失流落。因罗振玉与旅顺的特殊关系,他旧藏的大量文物借地缘之便或以民间征集、或以政府拨交的方式存藏在旅顺博物馆。也正是如此,旅顺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内保存罗氏旧藏文物的重要机构。据统计,旅顺博物馆共收藏罗氏旧藏古器物3500余件、甲骨2200余片、内阁大库档案约230件册、古籍图书总数达1200种4000余册。其中,馆藏青铜器就是以罗氏旧藏为基础,深刻浸润着上世纪初文物收藏重铭文、轻鉴赏的时代特点,许多器物以记史证史见长。如反映西周昭王时期周天子率诸封国南征楚国的《过伯簋》、记录春秋时期吴王梦寿对外征伐史实的《冉钲》、铭铸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40字诏文的权器和量器等。这些在学术界历来作为从不同角度证信史事、补苴古书缺佚的珍贵资料。
大连地方出土文物是大连地区近百年来考古工作的最好诠释,也是大连古代文明的见证。馆藏大连地方文物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从受到山东大汶口文化直接影响的陶器,到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青铜短剑,从精美生动的东汉墓室壁画,到性能优良的明清火器,反映了辽东半岛文明的独特气质,是研究大连及东北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馆藏明清书画精品纷呈,自成体系,其中部分为清宫散佚书画,因其保存完好、题跋精详、传承有绪而历来备受关注。如明沈周的《青园图》、文征明的《老子像》、唐寅的《松林扬鞭图》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康熙皇帝跋《兰亭序》、跋《曹娥碑》及临王羲之、米芾、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对研究清代书法更是难得的珍贵史料。
馆藏外国文物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古代陶瓷器、日本画,世界各国的近代邮票、货币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其中,日本古代陶瓷器系统完整,自日本新石器时代的绳纹土器至大正时代的瓷器,反映了各时期日本陶瓷技术的发展水平。馆藏日本绘画作品,涉及画家200余位,涵盖了自江户时代以来的日本主要画派如狩野派、圆山四条派、土佐派、花鸟写实派、南画派、浮世绘等代表作品。馆藏朝鲜半岛瓷器包括三国时代至李朝等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尤以高丽青瓷和李朝青花最具特色。
以丰厚的藏品资源为基础,馆内常年举办古代青铜器、古代漆器、明清珐琅器、古代玉器、东亚陶瓷器、历代佛教造像、中国箸文化、大连古代文明等基本陈列,每年还举办不同专题的临时展览,真正使藏品活起来,发挥了博物馆传播文化的职能。
业务建设
1999年正值大连建市100周年,作为新世纪开元、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大连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旅顺博物馆实施总体改造。这项工程包括主馆大楼全面维修、新建旅顺博物馆分馆、合并博物馆与动植物园区为博物苑区三项内容。总体改造工程掀开了旅顺博物馆历史新的一页,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契机。
软硬件设施逐步提高
总体改造后的旅顺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陈列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分馆建成、展览面积的扩大,除主馆“历史文物专题陈列”外,分馆新开辟“大连古代文明陈列”和“外国文物陈列”,其中“古印度犍陀罗石刻展”是国内唯一的一宗相关收藏与展示。近年来,旅顺博物馆不断开拓新的展览形式,调整展览思路,将分馆二楼设置为临时展区,多次举办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原创展览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历史艺术展览,以“常变常新”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熏陶与视觉享受,业已形成旅顺博物馆独特的展陈体系,即:大连本土文化、中国历代艺术精品、罗振玉旧藏系列(以中国近代文物收藏和学术史为主)、丝绸之路文化专题。
近些年,旅顺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不断向科学化发展。2003年旅顺博物馆成为国家文物局指定的“藏品信息化辽宁省试点工程”的试点单位,2005年又成为国家文物局指定的“北方沿海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程实施单位,这两项工程为旅顺博物馆建立了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和馆藏文物管理达标规范体系。2007年,针对文物库房面积不足与改善馆藏新疆出土高昌古尸保存环境问题,“旅顺博物馆改扩建文物库房”项目被纳入《2007年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2013年9月新库房投入使用,馆藏新疆干尸、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物得到科学保护。2015年4月, 《旅顺博物馆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监控保护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申请到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该方案的实施将全面提升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
学术研究全面开展
围绕馆藏文物开展综合性科学研究,是旅顺博物馆学术规划的重要内容。2006年1月,旅顺博物馆成立学术委员会,在其带领下,旅顺博物馆的学术活动蓬勃开展,陆续出版馆藏文物选粹系列丛书、学术专著,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出版社合作出版学术成果等书籍数十种。其中《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六祖坛经》、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6年恢复馆刊出版,其中的“罗振玉及其旧藏品研究”、“西域文物与历史研究”两个栏目为国内仅见的专题研究平台。
近年来,旅顺博物馆与海内外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旅顺博物馆藏佛经残片国际学术研讨会、甲骨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学人罗振玉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并多次派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与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旅顺博物馆的影响力。目前,旅顺博物馆已与国内知名学府、学术机构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内外多所文博单位、科研院校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都标志着旅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社教工作推陈出新
新的形势下,旅顺博物馆在探索发挥社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2011年5月18日,旅顺博物馆举行首批专家志愿者启动仪式,首批专家志愿者由大学教授、外籍讲师、高级编辑、地方史专家等12人组成,他们为旅顺博物馆提供专家讲解、举办学术讲座、业务技能培训、翻译编辑图书等工作,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小小讲解员成为旅顺博物馆的一道靓丽风景,出现在展厅。2015年5月18日,旅顺博物馆与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签署《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开辟出 “馆校合作” 的新模式。
开展特色观众教育活动是旅顺博物馆近几年社会教育工作的亮点。在2014年6月14日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结合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主题,旅顺博物馆正式开启观众教育空间 — —博物馆之家。“博物馆之家” 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利用这个平台,举办一系列观众体验活动,如针对青少年举办的展览教育推广活动、传统节日动手学等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2015年4月,旅顺博物馆与大连市新华书店共同推出特色文化 “书吧”,将文化教育与市民休闲相结合,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参观学习的氛围。
今天的旅顺博物馆,各项工作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以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秉承“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发展理念,以藏品研究为基础,以“让文物活起来”为指导方针,努力探索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坚守百年积淀,展望未来发展愿景,迎接下一个百年辉煌。
旅顺博物馆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距离大连市区近50公里,如果您想自驾,有南路、北路、中路三条路线可以选择,每一条路线都有别样的风景;如果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非常方便,出了大连站,在北广场处就有直达旅顺的巴士,到旅顺区内换乘1路、3路、6路公交可直接到达。
开放时间:每星期二至星期日(16:00停止入馆)每星期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