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主     题| 主会场活动| 各地资讯| 巡礼·风采
动物凶猛 小心亲近
日期:2017-05-12

 

有哪些动物对人会产生危险、解读它们伤人的可能性、如何避免与应对……这是科学普及的难题,也是如今众多自然类博物馆面临的难题 — —

近些时日来,总能看到动物伤人的消息,以野生动物园的老虎事故最为惨烈,几年下来,好几条人命丧生虎口。此外伤人的还有鳄鱼、野猪、河马、猕猴、大熊猫……不胜枚举。

若从大环境看,我想一方面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升级了,尤其是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愿望更加强烈。热衷于荒野徒步、生态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即便是扶老携幼参观动物园,也有更多家庭选择“野生”动物园。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的知识储备中,还没有建立“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这个文件夹。

在我们祖先的“智库”里,不论采集狩猎时代还是后来的农业畜牧时代,这个文件夹都是优先生成的,属于生活常识级别。后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野生动物少了,有关它们的知识也就随之退役。如今既然回归自然又成为时代潮流,帮助公众多了解一些动物习性,尤其是人类如何与它们相处的经验,对我们科学传播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作为科普杂志的编辑,我的主流生活也是在办公楼与居民楼之间奔波,面对野生动物的经验实在有限。所幸身边有不少热爱、熟悉荒野与动物的朋友,其中不乏研究动物的科学家和资深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的切身经验和所见所闻让我获益良多。

传统猛兽

提起伤人的动物,人们往往最先想到被历代各种文艺作品频繁描画的狮、虎、豹、狼、熊等大型猛兽。就它们本身的生物习性而言,虎确实是其中最凶险的。它们对领地的控制欲比较强,而且习惯下意识地发动攻击,像个恶霸,一旦觉得被惹着,不过脑子抬手就打。如今在有虎出没的南亚地区,有些地方防虎意识依然跟景阳冈差不多:但凡穿越丛林,就得结队鼓噪出行,还要在后脑勺戴一个面具,以防老虎从后面偷袭。据说只要老虎看人背对着它,就会主动袭击,那是一种“这一票不干白不干”的本能。

我曾请教过专家,万一遇到老虎怎么办。答曰:如果正面相遇,并且有一定距离,要保持冷静,站立正视老虎,一般对视一段时间老虎会选择离开;如果近距离内突然遭遇,老虎也吃惊,它必将直接攻击。不论老虎如何反应,千万不能转身逃跑,逃跑者肯定被它确认为猎物。当初问专家也就是闲聊,觉得要在中国遇到老虎“这辈子都别想”。没想到后来几年下来,老虎伤人的几种情境都被动物园血案所印证。还有一位老虎熟悉的饲养员因笼子没锁好而被攻击,很可能是由于他新穿了件军大衣,老虎认不出熟人,并且很讨厌大衣上的金色扣子。

与老虎相比,其他著名猛兽的危险性要低得多。狮子群居,安全感超强,对人的态度属于“懒得理你”。见到狮群只需保持距离,靠得太近它们会发出警告,你赶紧退让就没事。豹子个头较小,对人从来躲着走,基本不用担心。我大学时曾有一队同学在京郊游玩时与豹邂逅:村民领路上山,摆手说停,有豹子,大伙儿看到有豹尾在旁边灌丛一晃后消失,然后大家接着赶路,根本不用管它。

狼个头不大却不怕人,还喜欢跟踪人。那是它们的天性,不过也就跟踪而已,跟着人获得食物的机会比较多。也正是因此天性,人类才得以将它们驯化作狗。如今狗伤人的事件太多,虽说是同一物种,但不能算在狼头上。野生的狼基本不主动攻击人。曾有位摄影师在山野扎帐篷过夜,半夜被“踩”醒。原来他们把晚餐没吃完的羊挂在帐篷顶,狼就钻进帐篷,踩着他胸脯摘羊。同行的少数民族兄弟拔刀去追,居然还抢回一条羊腿。动物学家告诉我,他们如果在野外想摆脱狼的跟踪,一般就用刀或树枝,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划拉几下,狼生性多疑,这足以让它们止步。

熊呢,不论棕熊黑熊,菜单里的素食比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动物摄影师们跟踪拍摄熊的生活,除了守着河捕鱼,好像再没什么其他捕猎场景。所以虽说遇到熊挺可怕,但就算是在各种故事里,人基本都是能逃得掉的 — —它追人图啥呢?据说北极熊比较爱找人麻烦,这主要还是因为人住的地方好吃的比较多,冰天雪地里尤为可贵。尽管麻烦些,北极熊还是能赶走的,至少它们不会故意跟人过不去。

说到动物的自然习性,科学上大体可以确定,但说到它们对人类的态度,却很难有定论。因为不仅影响因素太多,而且不同个体间差异巨大。就像人群中虽说良民多,但总会有暴徒冒出来。就算同一个体,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人的反应也迥异。其中有些有规律可循,比如发情期的动物情绪都不稳定,容易暴躁攻击人类。护仔的雌兽更是凶猛,感到威胁甚至对人穷追猛打。还有就是伤病残疾无力正常捕猎的猛兽,饿极了说不定也会对人下手。

 草食“危险分子”

肉食猛兽历来伤人记录不少,人对它们自然多有回避和提防。实际上,如今食草动物对人类安全的威胁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更加让人防不胜防。

2013年4月,曾有中国游客在非洲被河马攻击致死,让国人对这种长相憨厚的动物有了新认识。实际上,非洲历来伤人最多的野兽就是河马。据统计,河马在非洲平均每年致死20余人,犯案次数超过狮子、豹子、大象、犀牛的总和。它们的领地意识不但超强,而且是跨物种的,对入侵者不论是否同类,一律“无差别”攻击,狮子、鳄鱼都会为此牺牲。那次中国游客被害,只因想给小河马拍照,而不知母河马护仔会如此暴烈。

在中国本土, “罪行”最严重的恐怕要属羚牛。仅陕西秦岭地区,从2000年到2008年间,就发生羚牛伤人事件155起,造成22人死亡、184人受伤。它们不但在山野间见人就撞,还会闯入山村民宅寻衅滋事。此类事件多发生在夏季羚牛的发情期,雄性间会为争夺配偶大打出手,落败者常被逐出群体。肇事者往往就是那些情场失意的雄羚牛。

雄鹿则是野生动物园、风景区里的惯犯,以梅花鹿和黇鹿为多,近年已有多次把人顶成严重内伤。每年秋季雄鹿发情,就一改往日的温顺优雅,整日磨角怒吼(“呦呦鹿鸣”就是它们的战斗号角),相互争斗乃至攻击身边各种物体。麻烦的是,普通人往往察觉不到雄鹿的攻击信号 — —昂首阔步、摇晃着鹿角慢慢走近,人们欣赏还来不及呢,怎知这是角斗前的炫耀仪式。等双角抵住对手,雄鹿才会突然发力猛顶,人此时想逃已经晚了。如果你力气够大,或许能抓住鹿角跟它对抗一会儿,不过你千万别想着真要赢得胜利,抓紧时机赶紧呼救!

此外,大象、野猪、野牦牛、大熊猫……这些家伙虽然吃素为主,但发起威来的危害性众所周知,本文就不多说了。

 “五毒”到底有多毒?

 毒虫毒蛇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要比哺乳动物多得多。民间早有“五毒”之说:以蛇、蜘蛛、蜈蚣、蝎子、蟾蜍为多,有时也会有壁虎加入。若论真实的危险性,首先得把蟾蜍和壁虎排除。壁虎从来没毒,纯属冤枉。蟾蜍的毒腺只能在死后给捕食者个教训,忍无可忍时喷出的毒液,也只有溅到人眼睛里才会让人痛苦。蜘蛛、蜈蚣、蝎子对人的危害,大多也都到“很疼”为止,只有少数种类能致人死命,幸好它们主要都分布在国外,而且若非专门去找很难遇到。

最危险的主要是蛇。毒蛇种类繁多,生性各异,但总体说来都不会主动攻击人。人只要小心防范、打草惊蛇、退避三舍,就能保平安。只有眼镜王蛇除外,它们性情暴躁,领地意识类似猛兽,不但见人不躲,还会主动攻击,甚至追着人咬,是极度危险的动物。海南霸王岭有位护林员,就在山路上遇到过一条四五米长的眼镜王蛇正在吞食黑眉锦蛇,见到人,它竟然迅速吐出吞了一半的猎物,扑过来咬人并且持续追击了好一段距离。

除蛇之外,对人“毒”害较大的还有蜂类,由于蜂群数量大,加上飞行追击,威力远高于其他虫族。而在海洋世界,鲨鱼什么的也就当个威慑力存在,真正可怕的是有毒的家伙。我们常规旅游中能遇到并且毒性足以致命的,有僧帽水母和芋螺。

有关人类如何与动物安全相处的知识如夏之繁星:有哪些动物对人会产生危险、解读它们伤人的可能性、如何避免与应对……其中许多只能以经验见闻的形式呈现,难以科学、系统地梳理。这是科学普及的难题,也是如今众多自然类博物馆面临的难题。然而满足公众的知识需求,毕竟是科学传播者的使命所在。在博物馆、动物园的解说词、标牌说明里适当添加这些方面的内容,应该能让人们在亲近大自然时更安全些。(作者为《博物》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