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主     题| 主会场活动| 各地资讯| 巡礼·风采
四川博物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用创新不断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日期:2017-05-12

  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自2009 年新馆落成并免费开放以来,一直以“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办馆宗旨,在相关业务领域不断开展创新性探索和实践:首创“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并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牵头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建立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等专门博物馆社会教育机构;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川博杯”文化创意大赛,打造高校的文化创意盛典;全国首先试点博物馆夜间延时开放,打造川博“华灯欢乐之夜”等。这些举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车轮上的博物馆——川博“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观摩文物、鉴赏书画、专家帮助“鉴宝”……作为四川的博物馆教育的典范,四川博物院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在5 年时间开展得红红火火,将展览送到了边远山区和百姓家门口。2010 年2 月,四川博物院按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的要求,打造服务“三区一基层”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由文物鉴定专家、书画家及优秀讲解员带领,四辆箱式大篷车满载高端文物仿制品、馆藏精品文物展板、部分文物、电子触摸屏,向公众展示四川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大部分的山区高原都没有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虽然年观众量达到100 万人次,但全省仍有80%的人口无法享受到免费参观博物馆的文化惠民政策。标准的展柜、专业的讲解员、3D 多媒体展示屏,改装的“大篷车”俨然就是一个缩微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通过流动博物馆的新形式,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出了“象牙塔”,走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边,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2012 年5 月18 日,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荣获“2011 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社区文化促进奖”。2015 年5月,流动博物馆在北京获得“首届(2014 年度)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奖。经过两年的努力,流动博物馆所采用的四川博物院文物藏品车马画像砖图案成功注册为流动博物馆商标标识。

  2015 年5 月,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长会议同意四川博物院为牵头单位,筹备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经四川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四川省文化厅批准,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在2015 年成立了流动博物馆巴中和达州分馆,切切实实让文物借助流动展览在老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

  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成立至今已巡展80站,走过了37 个县市,行程18 余万公里,接待观众130 余万人次。“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是国内的首创,开启了以流动车巡展文物的先河。

  馆校深度合作——建立科创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0 年,四川博物院与四川大学博物馆签订了共同组建“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的协议,这是四川博物院与四川大学博物馆携手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专业学术上水平、文化产业出成果的合作创举。该项合作旨在以发挥双方在文物资源、智力资源、学术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双方的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打造优秀学术团队,推出国内一流学术成果。科创中心是四川博物院以川大博物馆为媒介,探索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借助高等院校智库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

  科创中心实行项目负责制,由双方人员混编组成学术研究团队,负责科研项目的实施,以科研项目带动各项工作,形成集科研规划、设计、论证、立项、运行、结项、出版、宣传于一体的运行模式。自成立以来,科创中心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针对馆藏文物开展了系统研究,先后研究出版了《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张大千留蜀精品》等受到学界好评的学术著作,其中《格萨尔唐卡研究》获得了多个奖项。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博物院的科研人才存在断代的问题,为解决院内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四川博物院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新馆开馆以来,先后选派了20 多名年轻同志分批次到中国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培训中心、首都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进修,并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近20名青年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获得了文博专业硕士学位。除了“送出去”,四川博物院也积极吸纳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历史、艺术、考古、文学等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有计划、有方向地充实人才队伍。

  在全国211大学广泛建立教学实践点的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全国考察博物馆后,认为四川博物院是其建立实践基地的最佳选择。双方拟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并初步提出了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互聘兼职导师讲学,在两地举办专题讲座;川博支持陕师大学生参观实践;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共同申报各级科研项目的合作方式。

首创博教所——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2015 年,四川博物院挂牌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博教所”),秉承创建之初的理念和目标,致力于搭建全省馆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协同早教机构、中小学、高校、文化教育公司、网络科技公司等相关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开发,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开发让“文物”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包。博教所自成立以来主动联系四川省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着力搭建一个由博物馆教育员、教研所老师、学校学科老师为一体的策划团队,把义务教育阶段每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同时挖掘博物馆文物所承载的学科元素,并设计成不同主题的教育资源包,包含教学ppt、动画、学习单、文物资源策略建议表、高清文物图片、学生手册、教具包、相关文献资料等。2016 年,博教所首先尝试以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历史课为切入点,联合成都大学设计系团队,目前已经策划制作了《西汉兴盛》、《三国鼎立》以及《青铜器和甲骨文》三个主题的教育资源包。

  博教所联合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省科学教育电视台将博物馆教育产品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分享与推广。2016 年8月,博教所首次尝试博物馆远程教育课程(历史微课堂)的设计与开发,制定并推出了博物馆远程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堂课《蜀风汉韵——从画像砖走进汉代历史》,邀请了“全国最美教师”成都七中育才历史老师叶德元老师到博物馆现场授课,课程内容全程录像,并制作成课程资源送往阿坝和甘孜两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该课程充分利用教育理论知识,将文博资源转化为教与学的资源,促进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的融合。与此同时,博教所与四川省电化教育馆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并搭建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在不久的将来,将真正实现全省中小学师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共享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盛况。

  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儿童早期教育长期被忽视,博教所试图探索并填补这一国内博物馆教育的空白,研发适合学龄前的幼儿使用的博物馆教育课程项目及互动活动。2016 年6 月,川博博教所与四川绵阳市最大的民营幼儿园——红苹果幼儿园开展儿童早期教学科研合作,尝试共同研究早期教育体系、探索幼儿园利用博物馆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合作模式等方式。初期,主要从应用角度开展博物馆幼儿教育研究,分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博物馆藏品的关系,寻找出馆藏文物资源中适合对3 至6 岁儿童开展艺术、科学、社会、语言等领域教育内容的藏品,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导览主题与互动手工活动,可供幼儿园参观使用或是亲子参观使用,让学龄前的儿童爱上博物馆。

  “川博杯”文化创意大赛——打造设计、开发、就业一条龙的创意平台

  长期以来,四川博物院秉承“开门办馆、广泛交流、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理念,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为弘扬巴蜀文化、提高公民素质做出更大贡献。

  “川博杯”文化创意大赛自2012 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大赛已成为设计界学子中的一件盛事,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把参加创意大赛当成是对设计水平的考验,在校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随着大赛第一届到第四届,专业性逐年增强,活动更加丰富,也吸引了国内许多知名设计师、资深创意人、产品研发专家的关注,大赛搭建了展示平台、活动平台、孵化平台,为创意转化为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创意到创业,如何让文化创意真正变为产品,这是四川博物院一直关注的重点。川博联合全省多家博物馆参与,积极寻找生产企业和厂家,力求将大赛优秀的文创设计作品制作成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和新颖度。同时促进文创设计、制作、营销和人才的流动,为全省99 个免费开放博物馆、高校大学生和优秀企业提供签约合作的平台。为保持大赛“从创意到创业”的延续性,更好地为青年朋友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大赛组委会依托“中国移动创新孵化平台”,通过应用孵化、基地建设、生态培育等措施,实现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这在四川是首个通过互联网和创新孵化平台培育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在创业中主要出现的资金和规模两大难题,帮助大学生创业圆梦。

  “华灯欢乐之夜”——试点博物馆夜间延时开放

  2017 年初,四川博物院启动了“华灯之夜”系列文化活动。每个周六,四川博物院将延长开馆时间至晚间八点,并且每月将开展一次“华灯欢乐之夜”活动,观众只需要用身份证领取门票,就可以免费参加。

  延时开放为什么选择在周六呢?对于平时忙于工作、学业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周末是来博物馆休闲放松、学习交流的最好时机,周末家人欢聚走进博物馆也是很好的选项,延长开放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时间选择;另外,成都各个博物馆在春节期间的火爆折射出公众对高品质文化服务的迫切需求。该现象在反映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还体现出公众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周末、节日期间逛博物馆已经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新方式、新选择。希望通过延时服务,能将更多的观众吸引到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殿堂中来,以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设施的作用。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四川博物院在2017 年元宵节之夜推出的民乐演出和人文讲座,便是首次延时开放的积极尝试。随着延时开放试点的逐步推进,川博将根据临时展览或者主题活动的热度以及节假日的具体人流情况,再推出针对性延时开放的灵活措施,包括延时开放的频率和延时具体时间,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公众的文化权益。

  延长时段博物馆开放区域与日常有何不同?有何特色活动?在博物馆展厅,延时开放的区域和白天正常开放区域相同。不同的是,川博每月的某一个周六将举办一次“华灯之夜”主题活动,包括“文创夜市”“带你修文物”“文博讲堂”“馆长恳谈会”“华灯鉴赏会”“博物馆奇妙夜”“大千印象”等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活动,力求通过丰富有趣的系列活动让文博文化进一步贴近大众,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添上川博色彩。

到目前为止,国内尝试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很少,实行长期延时开放的应该就数川博了。四川博物院不仅开放展厅,还会不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可以说是提高博物馆整体服务水平的大胆尝试,给观众更充足的参观时间,更独特的参观体验。当然夜间开放成本较高,可以通过一些特色活动去争取国家更多的经费支持,自身也可以开拓更多收入来源,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并提高服务水平。


市民近距离感受文物修复过程


流动博物馆走进工厂

“川博杯”活动现场

华灯之夜

责任编辑:刘易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