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声:将非遗文化保护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期:2017-03-07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国经济网3月4日讯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王雪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李延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

我国是世界非物质资产名录作对的国家之一,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化的保护课题应运而生。2006年起,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1年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现实工作中,非遗保护、传播依旧面临诸多困扰。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李延声提出,要“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李延声认为,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年,我国政府保护非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立法,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展示、传承、研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格局。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有申报、轻保护,缺少专项资金支持。不少非遗文化项目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李延声指出,政府应成为非遗文化的第一保护人。

据了解,全国人大立法后,已有21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如今关键是其他省市也应制定相应法规。同时应提高立法的质量,并加以具体落实。除了立法,设立“非遗日”、“非遗节”等,还要落实机制与资金。特别是保护非遗传承人。比如对国家级传承人,全国已评定1986人,至今已有350人离世(涉及国家级项目12项)。据了解,不少传承人(尤其是边远地区传承人)年事已高,生存状况较差,“后继无人”、“人亡艺绝”问题时有发生,令人扼腕叹息。2016年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提高到20000元。比起韩国、日本等国,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尚不够,建议先增加到30000元,以后逐年增加。而且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关照,也应以“精准扶贫”的原则办,对他们的状况建立档案,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年迈体弱的,落实帮扶保护措施,增加生活和传承补贴。对重要非遗文化项目、活动、科研和出版,设立专项基金。

加强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宣传力度,也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方式之一。李延声认为,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

实现民族复兴,众多的非遗文化项目是丰厚的文化财富。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开展。而需要美术教育与启蒙的,不仅是青少年学生,而是全体公民。对此,李延声说:“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

在文化传播同时,非遗文化保护可与地区经济活动结合。尤其在民族聚集地,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创意群落。在民间节庆活动、旅游观光及国际交往中进行展示、表演,以礼品、纪念品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文化产品,有助于非遗项目形成产业格局,用产业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文化项目传播与发展。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