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始建于公元4世纪,持续营建1000年不辍的敦煌石窟遇上了互联网时代。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办院方针为“保护、研究、弘扬”。70多年几代莫高窟人深居大漠潜心研究的成果遇上了互联网时代。 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持续30年的“数字敦煌”项目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先后完成了敦煌石窟150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57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后期处理工作,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20身彩塑的三维重建,113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以及4.5万张底片的数字化处理。“数字敦煌”项目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已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让更多不能到敦煌来的公众也可以看到敦煌、了解敦煌。 古老的敦煌石窟、深入价值挖掘的成果、“数字敦煌”项目的工程内容,跨越时空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保护前提下的全球共享,实现了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完美结合,基于“数字敦煌”而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也搭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实现了让敦煌石窟文物“活起来”时代要求。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运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讲好“敦煌故事”。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多途径、多层面推进敦煌文化的网络传播。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发基于敦煌知识和微软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已投入使用,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与新华社合作“指尖上的敦煌”系列融媒体产品,阅读量达到1000万;在智慧树网开设共享学分课程《敦煌的艺术》,已有近万人选课,学生满意度95.4%以上。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里,敦煌已真正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近了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 王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