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非国有博物馆突破瓶颈,健康发展
日期:2017-10-09 浏览次数: 字号:[ ]

1992年3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建立四海壶具博物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非国有博物馆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数量由1家、10家增长到1200多家,馆舍和收藏规模不断扩大,品类日益丰富,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党和政府将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将非国有博物馆列为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促进和扶持,使得非国有博物馆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中一支异军突起的活跃力量。

数量规模快速增长,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2011年末,全国非国有博物馆总数仅有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4.91%。五年过去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总数已达1297家,在全国博物馆大家庭中所占的比重跃升到了26.6%。伴随着数量的增长,许多非国有博物馆的体量规模也不断扩大,功能设施日益完备,收藏品类日益丰富。国家文物局的评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平均馆舍建筑面积已达到4896.69平方米、建筑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有50多座,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在建筑规模、硬件设施等方面已经能够与当地同档次的国有博物馆比肩看齐了。

面对如此高速的发展态势,许多非国有博物馆的馆长感触良深。观复博物馆成立于1997年,是北京市首批批准设立的非国有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见证了近20年来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在谈到对于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印象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数量增长很快,从最初不足1%,到目前占1/4。”在谈到过去五年博物馆的发展时,他告诉记者:“这五年里最重要的标志是上海观复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位于浦东上海中心37层的观复博物馆解决了在城市高密度办公区成立博物馆的问题,实现了与国际博物馆建设趋势的接轨,像美国的MOMA一样,使很多办公闲暇的人,有机会接触文化。”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的四川省建川博物馆,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拥有藏品1000多万件,是四川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代表。回顾五年来博物馆的发展,馆长樊建川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五年是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代,建川博物馆从五年前的17个馆到2017年37个馆;综合收入翻了一番,目前年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包括门票、文创产品、酒店、餐饮等);博物馆平均每年新入藏30万件藏品,连续五年已有100多万件藏品新入藏。此外,中国博物馆小镇在带动当地就业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得到当地乡亲的称赞。”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大,非国有博物馆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累计有11家非国有博物馆通过了博物馆行业组织开展的定级评估,取得了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称号。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首家非国有性质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依托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兴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主要讲述大唐西市以及丝绸之路文化风情故事。作为一个民营经济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创办非国有博物馆的典型案例,馆长王彬将博物馆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经验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遗址保护原则的坚守。始终坚持“遗址保护专业化、文物管理规范化、展陈体系特色化、教育活动多元化”。二是博物馆藏品的确权。接受社会捐赠的文物藏品,均认真审核其来源,办理接收手续、发放收藏证书、表彰捐赠行为。坚持将馆藏文物登记、造册,并向市文物局呈报、备案,接受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管。三是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的确立。努力将民间收藏从私家珍藏转变为社会共享,个人收藏品进一步转变为博物馆法人财产。博物馆创办人、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与博物馆签订捐赠协议,明确捐赠藏品归属博物馆所有,完成了法人财产的确权和馆藏文物的规范管理。四是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博物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组建由博物馆举办者、博物馆职工、主管部门代表和社会专家、学者参与的理事会,对博物馆重大事务行使决策权。五是办馆理念的坚持。始终坚持“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在努力盘活博物馆资源、增强自身造血机制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社会公益性摆在第一位。

法规政策日益健全,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回顾过去五年我国非国有博物馆高速发展的原因,北京大学教授宋向光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仓廪实”,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对人的发展的提升和支撑作用,收藏爱好是对历史、对审美、对个人社会形象提升等文化及精神方面需求增长的反映;其次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延续和传承问题的重视,体现文化传统的物质表征逐渐淡出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传承需要物质表征作为载体和标识,这可能也是推动民间收藏人士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老物件”的原因;其三,不可否认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在多个方面,有投资的,有企业形象建设的,有企业转型的,也有是看到文化消费发展势头而投入文化领域的;其四,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功不可没,各级党委政府采取鼓励措施,积极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民办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家先后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博物馆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博物馆条例》更明确提出:“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从2012年到2016年,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的意见》、《关于民办博物馆设立的指导意见》和《非国有博物馆章程示范文本》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将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写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非国有博物馆从业人员纳入全国文博人才培养规划。各地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上海市设立“上海市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扶持资金”;重庆市规定非国有博物馆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天津市滨海新区对于租房新办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房租和装修补助;西安市建立非国有博物馆评估考核制度,由文物、财政部门对有关博物馆进行考核后给予补助……

完善健全的政策法规,精准有力的扶持政策,给非国有博物馆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在交谈中,樊建川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五年,全社会对文化的重视是空前,对于我们(非国有博物馆)来说是大大的利好。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带动各级政府对博物馆的关注、支持、理解大大加强,从爱管不管到非常支持。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非国有博物馆给予很高的重视,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度是以前感受不到的。”据樊建川介绍,今年7月,建川博物馆的“中流砥柱馆”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纪念建军9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主题展览推介名单,成都市有关领导亲赴展览现场调研,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支持。在王彬看来,过去五年的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角色定位的变更、功能职能的延伸。2016年、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相继颁布实施后,当代非国有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收藏和保存机构,更兼具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非营利法人等多重身份。我国近几年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新形势下,生产要素的创新驱动,比较投资、消费和出口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政策空间和极大的启示。博物馆是文博领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而非国有博物馆又丰富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体系。博物馆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两个侧面的有效对接和平衡。为此,大唐西市博物馆通过门票管理结构化、场地出租制度化、专业服务市场化、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化等等尝试,努力盘活博物馆资源、缓解经济负担,并积极探索如何引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和促进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提升,同时也密切关注新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经济新业态等前沿领域的先进成果,面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追踪和利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始研讨数字博物馆建设。

面向未来,非国有博物馆任重而道远

毋庸讳言,中国的非国有博物馆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就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曾对媒体表示,根据国家文物局近年来对非国有博物馆的调研和评估,虽然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速,但其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不佳、存在持续运营困难三大瓶颈问题。为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国家文物局在系统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7年7月制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从加快现代博物馆制度建设、提高办馆质量、完善扶持政策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推动非国有博物馆突破瓶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中国的非国有博物馆充满了希望,馆长们也充满了期待。马未都表示:“希望法律法规能够尽可能完善平等,给博物馆一些好的,真正能够落实到底的政策。”樊建川则希望“有一天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能够真正顶起半边天,不但能填补空白,还能挑起大梁!”在宋向光教授看来,这是完全可能的,他告诉我们:“非国有博物馆是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社会人文类博物馆的收藏侧重于文物和考古发掘资料,展示侧重于宏大历史叙事。一些非国有博物馆由于举办者个人兴趣、生活经历和资源条件,多收藏某一门类社会生活的用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使的博物馆收藏对历史的表述更为丰满,记录了社会日常生活的状态。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由于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是个过程,当下社会有极大的积极性,关键在管理部门的引导、辅导和支持,要为非国有博物馆构建合理的制度环境,特别要关注非国有博物馆的“长治久安”问题,为非国有博物馆的持续、有序经营发展进行指引。”

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国有博物馆,有利于优化我国博物馆体系、填补门类空白;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此高远的历史责任,不仅要由3500多家国有博物馆承担,也要有占全国博物馆总量四分之一强的非国有博物馆共同参与。面向未来,非国有博物馆任重而道远。(李晨 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