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外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该项目是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博物院将藉该项目,通过机制创新,建立文化遗产修复的科学规范,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
此次修复工作,在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方案的基础上,将养心殿置于历史时空的背景下考量。在此背景下,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设立了养心殿科研课题的子项目,课题研究经费从捐助资金中获得。经过一年的筹划与准备,故宫博物院面向全院科研人员开展“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审,本年度全院有33个项目通过立项。立项课题涵盖养心殿的古代建筑研究、故宫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藏品研究、古书画与碑帖类文物研究、古籍档案研究、清宫廷历史文化及清史研究、国际间基于养心殿修复项目的合作研究、研究性修复项目的管理与绩效研究等内容。
此次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改变了以往修缮大多体现“抢救性”修缮的常规思路,立足学术先行,在学术理论的支撑下展开养心殿的修缮保护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最终实现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借此机会,文物科研的探讨路径和研究方法将会突破长期以来文物科研人员就文物讨论文物的单一方式,研究对象、研究人员、研究部门将在养心殿保护性研究项目之下实现研究格局的突破,打通学术壁垒。
据单霁翔介绍,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预期研究成果将更加丰富和深入,包括出版图录、图典,古建修缮报告、藏品修复报告,系列论著,举办相关展览等。至2020年养心殿修缮项目竣工之时,通过这个项目展示故宫博物院最高的工作成果及学术研究成果。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坐落于紫禁城内廷西南,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拥有建筑18座、室外陈设22件、古树名木15棵、馆藏文物1890件。养心殿是清代皇帝使用时间最长的理政场所,经雍正至溥仪八代皇帝,是清末垂帘听政之所在,宣统在此发布退位诏书。至今,养心殿已35年未进行过系统的修缮,亟待实施科学的修复和环境提升。(冯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