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文物报:以《博物馆条例》为引领提升博物馆各项业务水平
来源:中国文物报 日期:2016-04-27 浏览次数: 字号:[ ]

《博物馆条例》于去年3 月20 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一年。对照条例具体条文,青岛市博物馆在内部管理、文保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一年来博物馆发生了的诸多新变化、新气象, 促进了博物馆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以“条例”为引领,提升博物馆内部管理水平对照“第十七条博物馆应当完善法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管理制度”,青岛市博物馆于2015 年年底探索成立了建馆50 年来的首届理事会。从而形成了重大决策由理事会决定,日常决策由馆长办公会确定,入藏、科研及重要业务活动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商定,涉及职工权益的规章制度出台修订由职工代表大会表决的一系列民主、科学决策程序。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一年来,在完善原有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编辑印制了《青岛市博物馆规章制度》,同时密集出台了《青岛市博物馆采购评估制度》《关于加强合同制职工病事假管理工作的意见》《青岛市博物馆展览项目负责人制度》《青岛市博物馆钥匙管理规定》《青岛市博物馆差旅费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等规章制度,查遗补缺堵塞漏洞,让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以“条例”为引领,提升博物馆文保科研水平《条例》要求加强文物的保护,并且与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作了衔接。2015 年,青岛市博物馆文保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除完成馆藏一般书画保护修复任务外,还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完成了珍贵青铜器、书画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和上报,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获得了专项经费,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另外,古籍保护修复方案正在进行网上申报。一系列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立项,不仅使一批珍贵文物得到良好的保护,也促进了修复室、实验室的建设,使得文保中心的工作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条例》中规定对珍贵藏品和易损藏品要设立专库或者专用设备保存。青岛市博物馆高度重视文物库房的安全工作,在实现文物分库存放、按文物质地独立设定调控各库房恒温恒湿基础上,进一步对于库房管理开展专人专库保管的模式,把每间库房的责任安全落实到人。目前,预防性保护二期项目正在进行网上申报,旨在环境调控和为文物配置囊匣、柜架等,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条例》对藏品账目及档案的管理制度也做了明确规定。利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契机,青岛市博物馆建成了藏品电子分类账,馆内外人员查询藏品资料只需鼠标一点即可初步了解文物的各项图文信息,而文物的存放、修复、展出等一系列信息也均同步记录在“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系统” 中。按照省文物局部署,启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开展对1500 件馆藏一、二级珍贵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工作。这既是博物馆首次进行的藏品信息数字化,又是设立在馆内的青岛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中心普查信息成果转化的积极尝试。

以“条例”为引领,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青岛市博物馆在《条例》实施后,进一步密切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依存度,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青岛市博物馆2015 年策划举办了“馆藏羊题材文物展”“馆藏铜香炉展”等5 项馆藏文物原创展览。在建馆50 周年之际,利用社会资源、结合“一带一路”推出的“长路远帆——甘青两地丝路文化展”和纪念抗战的“抗战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特展”两个代表性原创展览更是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入选国家文物局组织的2015 年展览季活动推介项目。此外,在策展理念创新方面,2015 年实施的策展人制度是对青岛市博展览策划思维和工作模式的突破创新,对展览工作的发展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社会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以依托本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馆内外各类教育活动。《条例》颁布以来,青岛市博物馆进一步加强了讲解业务培训,着重提升因人施讲特别是对未成年观众的讲解技巧,多次举办讲解员培训班,并半年一次对讲解员开展定级考核。提升流动展览展示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资料及“文物”触摸、体验等方式,有计划的走进学校、社区、军营等社会场所,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千古探秘校园行”“博传万家”等品牌深入青岛市民心中,“书的演变”“铜镜的故事”“古钱今说”等专题讲座随着博物馆的“文博宣讲团”走进千家万户。博物馆与青岛2 中、24 中、国际学校等学校对接,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开展学生实践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而“我们的节日”社教活动更是注重博物馆特色,做到“节节有活动”“次次皆不同”,通过活动让文物走出库房,让展览走出展厅,走近百姓身边,跃上观众指尖。

《条例》颁布实施后,青岛市博物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是和谐共生、平等互助的关系。青岛市博物积极派出专家参与到地方多所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与改陈中。对青岛市近年拟建、在建的啤酒小镇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大沽河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的策划方案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博物馆建设和业务进行探讨,提供经验。同时为黄岛博物馆等提供“抗战记忆”展览电子版,丰富区市博物馆临展内容。

《条例》第三十六条中提出“博物馆应当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青岛市博物馆秉持开放办馆,资源共享的理念,将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名录全部公布于官方网站,搭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博物馆研究的科研平台,近一年来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来馆实地调取文物珍品研究鉴赏。东京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橫手裕教授一行,对馆藏明版《道藏》进行了考察研究;中国书法名家、刘墉研究专家张其凤教授对馆藏刘墉书画作品鉴赏,并洽谈初步合作意向。在为高校研究人员提供珍贵资料的同时,重新认识馆藏文物价值,计划馆藏珍贵古籍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护古籍传承文化;博物馆不定期举行了专家驻展厅讲解,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首次招募文物普查志愿者,是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与服务的有益尝试,通过让公众深入参与博物馆隐藏在展览、社教背后的基础性工作,推动社会化文物普查团队构建,充实普查力量。此次活动开启了公众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的新模式,增强了公众自我的文物保护责任与志愿服务意识,也是博物馆缩短与公众之间距离,阐释文化遗产价值,更好为公众服务的契机。通过普查志愿者的言行,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与重要性,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更好了解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责。在去年文化遗产日当天,博物馆邀请普查志愿者走进青岛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室,揭开古画装裱的神秘面纱。在书画修复老师傅的介绍下,他们了解古画修复装裱的数十道工序,亲眼目睹书画“解剖”过程和“修旧如旧”的秘技,对古画修复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博物馆条例》颁布实施一年来,青岛市博物馆以条例为引领开展的种种新举措新做法,将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唤醒,活化在公众面前。专业化研究与社会化参与相结合,在博物馆资源与公众交互中,渗透传统文化,形成了全社会保护文物、亲近博物馆的新格局。(隋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