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皇家沿用近500年的宫殿,代表了中国传统官式古建筑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最后阶段的典范。今天故宫内保存着明清官式古建筑的各种类型,百科全书式地反映了明清时代的宫廷面貌。因此可以说,故宫的每一座古建筑都堪称独一无二,对于它们的每一次修缮,都应该是研究性保护项目,而不应该作为一般的土木工程和一般的建筑工程对待,都要承担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努力成为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典范。
目前,故宫博物院负责保护维修的古建筑9371间,古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既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事实上,故宫的每一栋古建筑,都有它的生命历程,对于不同阶段所留下的历史信息都应该进行深入挖掘,就像考古发掘一样,注重每一处考古遗址历史信息的研究。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的技艺传承,这三项原则应该贯穿于故宫古建筑修缮的过程。
故宫古建筑群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其原因是,几百年间故宫古建筑在不断地维修,不断地保养。坚持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传承和发展着几百年来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过去,在紫禁城里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古建筑营造方面的能工巧匠。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也一直拥有专业的修缮队伍,仅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年间,这支队伍就曾开展了600多项古建筑维修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官式古建筑修缮的经验和档案资料。
故宫官式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这种技艺不仅保持着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古建筑,从材料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代表最高等级的紫禁城古建筑,无疑是这一整套营造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
故宫官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传承人就不能保障质量。但是,近年来故宫古建筑修缮工程,也像社会上一般的土木工程一样,都必须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修缮队伍,而且故宫博物院原有的古建筑修缮队伍,按照规定不能参加自己单位的招投标,为此曾经在业界引以为傲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于2010年被迫解散。因此,在故宫古建筑修缮实施中,面临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材料供应等诸多难题。
在古建筑修缮的体制保障方面,按照现行的政策,古建筑修缮被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按照一般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引入市场竞争,“一刀切”地采用“项目招投标”的方式实施管理。往往以综合报价或“谁报价低就用谁”的简单标准,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但是,古建筑修缮市场化以后,企业为了减轻负担,一般只设少数管理人员,一项古建筑修缮工程中标以后临时招募工人,而工人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包工队”,工作状况不稳定,有古建筑修缮工程则聚,无修缮工程则散,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修缮队伍技术水平普遍下滑。
特别是经过招投标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修缮队伍,由于对于官式古建筑修缮缺少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难以保证修缮工程质量,在施工操作中表现出种种不规范,不断出现本应避免出现的修缮质量问题,不但与故宫官式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应有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更与历史上故宫古建筑的修缮水平相差甚远。同时,一项古建筑修缮项目经过审批落实资金后,马上督促抓紧执行预算,一年数度催促“执行率”,达不到所规定的“执行率”,修缮资金将面临被收回的情况,于是只能把工程进度和加快资金投入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一些需要详细斟酌,审慎决策的问题被迫搁置,甚至造成永久的遗憾。
在古建筑修缮的人才培养方面,故宫博物院现有古建筑修缮专家年龄结构老化,绝大多数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按照现行有关人事制度规定,他们属于工人身份,不能够返聘工作岗位。近年来为了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故宫博物院恢复以传统的“师承制”方式培养营造技艺人才,使技艺精湛的古建筑修缮专家能够将所掌握的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这些徒弟学成之后,难以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机遇。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故宫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受到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的高度重视,要求特事特办的解决故宫这一特殊建筑传承的困难。这一重要批示,成为故宫博物院完善古建筑修缮机制的重要机遇。对于故宫古建筑修缮来说,“特事特办”就不能再把古建筑修缮作为“古建筑修缮工程”,而必须上升为“研究性保护项目”,就不能再采取“项目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队伍,而必须有稳定的掌握官式古建筑修缮保护技艺的专业队伍。
从2002年开始为时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应在2020年全面竣工。这是自1911年以来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是对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故宫古建筑群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修缮。目前距离竣工期限仅有5年时间。故宫博物院期待到2020年,迎来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愿望。
为此建议:
将故宫古建筑修缮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将科学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进度服从保护质量。
在文物修复专家队伍稳定方面,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退休标准,保障他们享有与付出相适应的待遇。
在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对于经过系统培养的保护传承人员,可以不受户籍制度限制,作为专业亟需人才加以安排使用。
在传统修缮技艺保护传承方面,改变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文物修缮企业的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固定,培训有保证,水平不断提高的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