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形成于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首次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并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审定公布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7年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正式列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文物保护体系初步形成。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成为我国文物保护体系中具有法律效力的保护内容。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而且使很多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影响深远,具有重要文化与情感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丧失了传统肌理和特色风貌,其中大量传统民居也被推倒拆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城市格局,还是建筑艺术,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值得倍加珍惜和爱护。北京历史城区,也称旧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举足轻重,是反映北京古都风貌的代表性地区,对于北京历史城区的建筑格局、空间尺度和功能特色,都必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切实加以保护。北京的历史城区内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社区生活,大面积保留着以胡同四合院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市先后分两批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合计40片,其中位于旧城区内有30片,总占地面积约1278公顷,占旧城总面积的21%。通过对旧城内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把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分为皇城保护街区、传统商业保护街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街区、近代建筑保护街区、寺庙建筑保护街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街区等几种类型。有效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就是给北京留下一座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
在北京这座五朝古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与城市中轴线平行、垂直着的许多街巷胡同,将历史城区分割成为既统一又丰富的众多文化空间。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均是能够较完整体现历史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例如什刹海地区是元代以来保存较好的历史河湖水系,国子监地区有太学和孔庙古建筑群,东交民巷是清代晚期外国使领馆的所在地,大栅栏、琉璃厂是清代以来著名的商业街和文化街区。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北京城市规划部门和文物部门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并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
北京历史城区虽然仅占全市面积不足5%,但是集中了城市总量50%的交通和商业,造成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不断加剧,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土地过度开发的恶果日益显现。同时,北京历史城区内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存在违章建设、交通拥堵、低端产业聚集、房屋租售市场混乱等多方面问题。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自然衰败和改造模式的不成熟,导致区域内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低收入人口聚集、临时性就业聚集、局部地区绅士化等社会现象,这些涉及到传统文化保护和居民生活状况改善等方面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实施,对历史城区传统风貌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导致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状况良莠不齐。目前,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正在进入实施调整的关键时期,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历史城区“由聚到疏”的转身,疏解历史城区内的居住人口,特别是疏解城市功能,实现从做“加法”到引入“减法”。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目的,对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带来有利契机。
北京作为860多年的文明古都,无论历史风貌,还是文化价值都举世瞩目。但是北京历史城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过去的整体之美,变成当前的残缺之憾。这一缺陷需要通过长期坚持,扩大保护,加以弥补。而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何保护好胡同肌理,并以此留下乡愁记忆,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传统保护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看到,北京每一处历史文化保护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所处城市位置不同,自然就会发挥不同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还不能很好适应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要求。历史文化保护区既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还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因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冻结在某一时段。北京的历史街巷胡同最多时曾有6000余条。目前历史城区范围内,仅保留街巷胡同不足1500条,而位于公布的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街巷胡同只有600多条,对其余900多条街巷胡同如何加以保护还不明确。
今天,维护北京文化古都城市风貌,首先要保护其严整、平缓、有度的风格和内在风韵,包括保护城市中轴线,保持棋盘式的道路系统,维护严谨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活泼的园林水系,保护诸多文物古迹。而实现这些保护目标的关键,是整合历史城区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好已经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将具有胡同-四合院基本格局的区域,全部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当前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来说,是不可失去的难得机遇。
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形成了古都北京历史城区的整体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增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将增强市民的文化遗产意识。这一过程必须重视社会民众、专家学者的参与,并邀请多学科研究机构进行论证。政府部门和决策者只有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的表达,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抉择,才能实现日后的加强监督,才能保障社会公众和当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为此建议:通过加强深入研究,增加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将北京62.5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内尚存整体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全部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