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代表委员议案提案
单霁翔:关于维护北京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提案
日期:2016-03-13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年来,关于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因为这些历史街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历史街区位于北京传统中轴线两侧,文化地位格外重要。

    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历史城区中轴线西侧,是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景区。早在13世纪这里就是北京城的重要发祥地,这片水面的存在,不仅决定了元大都城规划建设中轴线、中心阁的具体位置及其延伸走向,而且影响了元大都城的整体平面布局。其中元大都积水潭中部的后海东北岸,是贯通我国南北大运河漕运的北方终点码头,被称为“北京古海港”。到明清两代,什刹海不再是码头,而以宁静而优雅的环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著称于世,开阔的水面与壮丽的中轴线相映成趣。

    什刹海地区有幽深的胡同,有幽静的水面,幽美的风景。人们谈到什刹海往往使用“幽”字的原因,是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这里拥有一种动中有静、闹中取静的韵致,加上周边充满生活情趣的胡同民居、王府花园、古桥名刹、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集中分布,传统风貌原汁原味,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岸边垂柳湖内荷菱,这一切极富京城特色,保持着几分天然淳朴的性格。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是北京最古老的文化街之一,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而站在银锭桥上西望,可以享受“银锭观山”景色,被誉为京城遥望西山的最佳地点。

长期以来,什刹海是北京市民喜闻乐见、流连忘返的地方。但是从十几年前,第一家酒吧在此开业以来,短短的几年内,什刹海的酒吧数量迅速增长到上百家,并且增加势头越来越猛。酒吧数量的激增和规模的持续扩大,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温馨和宁静的气氛。如今,在作为“酒吧聚集区”的什刹海,大量传统建筑用于商业和餐饮业,成为各色酒吧、西餐厅和旅游商品的经营场所。特别是临湖风景优美的区域,增建或改建大量酒吧设施,昔日市民散步的公共空间被侵占,导致交通拥堵、湖岸景观杂乱,往日当地民众宁静恬淡的传统生活被打破。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历史城区中轴线东侧,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在南锣鼓巷东西两侧各排列8条胡同,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质最高、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也是最有老北京风情的区域。同时,这里是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城市中心,见证了北京城的风云变幻。每条胡同都保存有历史的痕迹,保留难得的街巷胡同原貌,构成独特的魅力。初到这里的人们都会惊奇地发现,北京城内这一最古老的传统街区充满迷人的京味风情。

 历史上,南锣鼓巷虽然也有一些商业经营,但是总体是传统居住区。10年前,南锣鼓巷内仅有数十家商铺,整个历史文化街区比较宁静,并非以吃喝玩乐为主的商业街。如今过多的商业开发破坏了应有的原汁原味保护,也有悖于其价值特性和历史定位。现在南锣鼓巷主街上有200余家商铺满,两侧胡同内有400余家商铺。走在南锣鼓巷,浓郁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买卖的吆喝声、嘈杂的音乐声不绝于耳。全长700多米的街巷两侧,商业店铺一个紧挨一个,与日俱增的市场竞争,导致出现业态低端化的趋势,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创意品位不高。

    近年来,随着京城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紧邻南锣鼓巷的部分玉河重见天日,与周边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建筑和谐一体。同时,政府部门针对南锣鼓巷进行业态调整,凡是在南锣鼓巷申请入驻或业态变更的商户,都要签下承诺书,承诺保护南锣鼓巷古建筑风貌,保证装修风格与街巷一致,并接受南锣鼓巷风貌业态领导小组的全程监督。然而拆改传统民居建筑,改建现代化的商业门脸,并未得到根本遏制。人们来到这里,感到只是一个小商品市场,稀释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氛围。

    据报道,2015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包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历时两个月的实地检查。指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是有序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应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保持历史感和人文气息,历史街区才有生命力。同时,应邀请当地居民和有关专家参与规划管理,增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员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只有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表达,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抉择,才能增强保护规划的控制和引导能力。

    为此,针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特色保护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合理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不应让过度的商业氛围浸染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特色,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优雅环境,影响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遏制“破墙开洞式”商家店铺的滋生蔓延,严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刚性底线,强化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准入名录。

    二是抓紧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设计。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古都北京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环境,通过有机联系的胡同网络,构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在现代城市趋于雷同、丧失个性的环境下更具价值。因此,应在制定并公布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设计,编制相关保护标准,完善规划控制导则。

    三是有效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需要时间与文化的积淀,应格外珍惜每一处保留至今的胡同和四合院民居,它们历经沧桑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是古都北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实现由“大拆大建”转向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式的转变,有效疏解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功能聚集和人口密度。

    四是保护开放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街区是古都北京的文化标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对于当代建筑,历史建筑更加耐人寻味。因此,应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建筑的修缮力度,创造条件将更多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对社会开放,这样才能使来访者更多地体味到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

    五是维护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氛围。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多彩的邻里交往习俗和特色生活方式,蕴含着社会文化记忆的连续性,这些正是最本质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因此,不仅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还应加强历史环境、生活氛围和生存智慧的维护。同时当地居民对于历史街区同样是重要的因素,不应提倡将原住居民大量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