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代表委员议案提案
单霁翔:关于抓住首都功能疏解契机加强历史城区保护的提案
日期:2016-03-11 浏览次数: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市工作时,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确立了北京的城市性质。根据这一城市性质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及时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首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也为北京历史城区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为此,北京市制定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重点任务的具体目标,“严格落实2015版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制定实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完成3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任务,继续推进区域性专业市场的转移疏解和业态升级,推动部分市属高校和医院疏解”。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北京历史城区集中了文化古都的物质与文化精华,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梁思成先生认为,北京历史城区完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北京历史城区核心优点在于有计划性的城市整体,包括宏伟而庄严的布局、卓越的空间处理风格、合理有序的街道系统以及紫禁城等建筑单体的历史意义与艺术表现。应该说北京历史城区的建筑体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呈单中心聚焦模式。北京二环以内的历史城区,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医疗中心和高密度居住区域。历史城区内商业、金融、服务功能混杂,在有限的空间内,城市功能的高度叠加,不仅导致人口的集聚压力,也造成高容量、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建设,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城市的科学运行效率,也造成历史城区内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开发强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历史城区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伟大遗产,被誉为“城市设计思想的光辉宝库”。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原则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提高。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第一次提出“注意整体保护”。北京市政府于2004年1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做出“整体保护北京旧城”的郑重承诺。以保护、继承、发扬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创造代表新时代中华文明的新标志,这是一项十分严肃、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 

   2004年10月,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曾建议;“旧城行政办公应适当迁出,集中建设,并为旧城‘减负’。”同时提出“旧城功能调整与新城建设规划应配套进行,旧城服务设施疏解到新城的中心,推动新城的发展。北京市政府机关作为表率,可率先迁出旧城,避免旧城内单位的‘观望’现象,带动修编后的规划实现。”199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提出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体现明清北京城“凸”字形的城郭形象、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保护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巷胡同格局等十项措施。

 虽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已明确“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城市建设的重点要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整体格局”等原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又进一步提出了“整体保护旧城”的构想。但是,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并未完全落实,部分停留在口号上,集中发展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口疏解进展缓慢。由于在历史城区内添加了过多的功能,空间需求不断膨胀,有限用地不堪重负。近年来,各种城市功能在中心区的集聚过程进一步加速,历史城区功能高度集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发“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对北京历史城区既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实现多功能的现代城市建设,造成格外复杂的矛盾,也引发了各类全局性问题。在历史城区内不断修宽大的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严重破坏,造成“规划性破坏”。随着在历史城区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设性破坏”。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传统遗存已经不足总面积的1/3,建筑形式和街道形态在时代、风格、尺度、规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北京历史城区已残存不多。现在,必须“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积极保护,再创都城整体辉煌”,就必须调整北京历史城区保护的战略方向,扭转单中心城市结构失衡的发展局面,遏制“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深刻理解保护北京文明古都的重大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内涵,提出整体保护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应有地位,对历史城区的职能和空间格局做出更加明确的界定,以突出历史城区的首都职能为重点,梳理保护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为积极保护历史城区创造条件。总之,面对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思路与对策。

   为此建议: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强有力的举措,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高标准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性质,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历史城区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区在历史城区中的空间组织,进一步合并历史城区内的行政区,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压力,减少历史城区功能混杂带来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进一步梳理历史城区可以进行整体保护的空间范围,明确历史城区保护的主要方向,突出历史城区内文化遗产价值,重点保护故宫、天坛等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城市轴线体系,修补内外城和皇城城郭及传统水系格局,凸显历史城区面貌的完整性,维护宜人的街道空间历史文脉,构建建筑群整体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重塑“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