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简称“国保单位”)4295处,这一数字,对历史悠久,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显得特别珍贵和稀少,而挑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如何对其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国保单位一旦维护和管理不善而消失,受损的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本体,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中央财政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大多数国保单位得以有效的维修。但国保单位除墓葬、石窟寺等外,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特别是南方多雨潮湿,历经风雨数百年,其文物本体保存现状已十分脆弱,如祠堂、桥梁、建筑群、民居等。国家在投入大量资金对其整体维修后,面临的是日常缺乏专人养护和管理因人为与自然因素,使得文物本体“小病”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南方霉雨或冬天降雪而酿成整体倒塌或消亡的悲剧,时有发生。另一个原因就是火灾,如近年来的国保单位——安徽祁门会源堂、浙江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山西太谷县圆智寺、河南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等,就因日常缺乏专人或甚至无专人维护和管理,导致火灾而毁于一旦。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建立科学有效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已十分紧迫,为此建议:
(一)对国保单位建立“六级”联动保护机制。即国家、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国保单位保护责任书的“六级”联动保护机制,每月汇总各地的国保单位动态管理,并将这一保护机制纳入各级党政部门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国家根据上报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在条件允许或国保单位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文物保护站,特别是作为开放旅游景区的国保单位,安排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巡查,使其隐患问题及时能够发现和处理。
(三)对于国保单位,给予必要的维护保养费用,鉴于目前国家财力所限,建议对每个点的国保单位投入五到十万元,用于专人看护和日常维修,由财政部门监督,文物部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国保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如屋顶的瓦件添补、内木构件的顶撑、外墙体的临时扶正等等。这样有益于国保单位本体寿命延长,以及维修周期得以延缓,从而使国家保护专项经费得到充分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