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日期:2016-10-14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原是闵氏宗祠,座北向南,背靠太平寨,门前有一条小河,东南角有一株枝叶繁茂的老枫树。该祠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系南方民族建筑形式,东西宽18米,南北长21米。布局为前后两排,每排五间,东西各有两间耳房,院内地平用条石砌成,散水流向中间,成为“四水归池”。祠堂正面中部为一吞字大门,门框用条石雕凿,东侧耳房外另开一小门,门外两侧墙上有壁画,东为《天官赐福》,西为《一品当朝》。祠内建筑均为梁柱组合起来的通屋,面向院内的一周前墙全部砌装木隔扇,隔扇外有宽敞的廊檐。大门和后排走廊装有拱形天花板,前后两排屋顶为古钱形瓦条脊,脊中间有彩瓷“顶子”,两端有鳌鱼兽头。前后墙用花砖封檐,前檐花砖之间还有彩绘戏剧故事。旧址几经维修,保存尚好,2006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摧残。为了尽快结束根据地内武装力量分散和混乱的斗争局面,集中红军力量,统一军事指挥,独立坚持根据地的武装斗争,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重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鄂豫皖省委委员吴焕先,临危受命,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王平章任政委,红二十五军辖七十四、七十五两个师,原红九军二十七师改编为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原七十五师二二三、二二四团、特务营番号不变,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全军约7000人。从此,红二十五军担当起独立坚持根据地武装斗争的重任。
此时,蒋介石在鄂豫皖根据地集兵十五个师约八十个团,对我苏区实行大规模“清剿”,企图将根据地红军“完全肃清”。敌二十五师马鸿奎部,充当了“清剿”鄂东苏区的急先锋。1933年3月4日,该师二0五团、二0七团进驻鄂东北根据地中心郭家河。省委和军首长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决定乘敌孤军深入,人地生疏而又立足未稳之际,集中兵力歼灭这股冒进之敌。6日拂晓,我军向敌人发起猛攻,在地方武装和群众的配合下,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将敌全歼。这次战斗,红军以伤亡三十余人的代价,将敌两个团全部歼灭,毙敌二0七团团长以下百余人,俘敌二0五团团长以下千余人,缴获山炮一门,迫击炮八门,机枪十二挺,长短枪二千多支,子弹十余万发,战马百余匹。郭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首次大捷,这一极其出色的歼灭战,已作为成功的战斗范例,载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战斗史册。接着,红二十五军再战潘家河、杨泗寨,三战三捷,军威大振,全军猛烈发展到12000多人,根据地得到恢复巩固。
5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这里成为敌人进攻重点。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和苏区广大军民几经周折,浴血奋战,虽然取得了长岭岗、太湖、斛山寨等战斗的重大胜利。但终因敌我力量过分悬殊,敌人将根据地分割压缩成几个小块,形势十分严峻。为了使红二十五军摆脱困境,谋求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为减轻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巨大压力,使留下的部分武装能够长期坚持斗争,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1933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抗日第二先遣队”大旗,向平汉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从此,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至今,司令部旧址西山墙上还保留着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同志当时亲笔书写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落款:“红二十五军政治部 一九三三年八月”。标语仍字迹清晰,字体流畅。1934年红二十五军撤走后,群众为了保护这些标语,用黄泥巴泥在标语上,将它全部覆盖,通过这一巧妙伪装,才避免了敌人的破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