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东军区电台旧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十里铺乡西山场村东1500米处耕地内。旧址北有一条东向土路,南邻东西向干沟,旧址由焦家房舍遗址和东北1000米处避难洞两部分组成,房舍遗址东西20米、南北20米,面积400平方米,电台旧址为葡萄沟最深处的一户焦姓人家居住地。
焦家山位于昌黎县十里铺乡西山场村最东边,清嘉庆二十四年,焦氏迁徙于此,生息繁衍。至1943年,该地已建起焦家大院,有正房10间,兼有厢房、猪圈、羊圈。正房10间分两院,次子焦如海住于东院西3间。
1943年,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官兵携电台经过3昼夜的迂回周旋,由东山峪经过建昌营、燕河营一带,穿过卢龙、抚宁两县,彻底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安全转移到昌黎县北部山区。特委决定由卢、抚、昌联合县安排,将《救国报》报社所属各单位安顿下来,陈大远和孔祥均同编辑组住在冯家山,印刷厂住在半壁山,电台住在焦家山,3个村庄隔山相望,成为掎角之势。自此,电台在焦氏东院的西3间焦如海家安顿下来。之所以将电台安置于此,是因为焦如海媳妇的嫂子是游击队长高庆的姑姑。当高庆找到焦如海时,焦如海欣然应允。将房子腾出来,电台工作人员开始了正常的工作。
当时,电台台长是阎庄华,报务员是烈华、亚华、生华等同志,译电员是王振邦、刘宝民、张云峰等同志。后来又调来了王贺凤担任刻字员,张书元任译电员,较好地完成了收报、译电、编印《校园报》和《新长城》杂志任务。工作期间,报社的电台每天接收电讯,记录新闻,用纸较多,而纸张又特别缺乏,于是焦如海摸黑顶风驮着两袋黑枣到昌黎城卖掉,买了纸张。在回家的路上,被巡逻的宪兵发现,对大量的纸张产生了怀疑,焦如海谎说自家学生多,念书用,宪兵怀疑将其打骂并准备带回宪兵队,幸亏被亲戚——在女子师范学校的潘玉珍碰到,并找到了校长,打了保证,被放出城。
1944年,十六军分区的司令部的电台又设在了焦如海家,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也常到焦家。当时,十六军分区的电台的译电员刘珍是军分区副政委唐凯的爱人,与焦如海的长女焦瑞兰同住一屋。而且,曾克林与乐亭程各庄女八路程君的婚事就是在焦如海家办的,新婚宴就是焦如海和西山场村粮秣委员赵景春操办的,且洞房也选在了焦如海家。
由于来往于焦家山的八路军首长很多,为了安全,曾克林命令官兵在附近的山上挖了3个隐蔽的山洞。这3个山洞成了储存粮食、布匹等军需物资,藏匿电台、避险的重要地点。在村民赵树金的家里保存着当年日本鬼子讨伐队扔弃在山中的日式饭盒。旧址于2005年11月被昌黎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2月中旬,八路军的电台在五峰山被敌人发现了,转移到了焦家山,敌人又到这一带围剿,游击队队长高庆就是在凤凰山阻击敌人的偷袭时牺牲的。围剿过后,八路军电台和后方医院依然隐藏于此。
另外,焦家山一带还曾活跃着一支八路军卫生所的培训队伍,曾有7名八路军战士牺牲于此。8月15日,电台收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不久,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曾克林和唐凯率领滦东部队和电台率先挺进东北,部队离开了焦家山。
焦家山的乡亲,抗战时期,为曾克林、李运昌等八路军将领和八路军战士、伤员、电台,提供了安全居所,使当时的《救国报》和《新长城》杂志正常出版。同时,它见证了旧中国的屈辱史,见证了爱国志士的救国史,如今已成为昌黎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报记者 杨逸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