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抗战遗址
中国道路的开拓者——追寻李大钊在昌黎五峰山的革命足迹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河北昌黎五峰山叠翠相连又形状各异,环列如屏,是碣石山的余脉。山上青松如画,怪石嵯峨,迤逦清秀。李大钊在其光辉而壮烈的一生中,曾经在昌黎五峰山进行重要的革命活动,留下了璀璨的战斗足迹。

 

男儿久有凌云志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夏天,李大钊为“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毅然中止在永平府中学的读书生活,与三个同乡学友共赴天津报考中等专科学校,被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录取。由天津考学归来,李大钊在昌黎下火车与同乡学友结伴游览碣石山。由于恰逢雨天,本打算攀登的碣石山主峰,却被浓云笼罩。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他写道:“初入山,不识路径,牧童樵子,又以雨不出,陟一峰巅,徘徊不知何往,乃于无意中大呼:‘何处为五峰?’而云树缥渺间,竟有声应者曰:‘此处即是五峰。’遂欣然往,相讶为人间奇境。”
  他们迷路时听到的应答声,正是看守五峰山韩文公祠的老人刘克顺,当日他们受到了刘克顺夫妇的热情招待。这次的游历虽然很短暂,但李大钊自此与五峰山的深山古祠结下不解之缘,并终使昌黎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盟誓碣石志报国


  1913年2月,李大钊曾在社会党首领陈翼龙的帮助下组建了社会党天津支部并任总干事。8月6日,陈翼龙被袁世凯杀害,李大钊为躲避袁世凯的迫害,回到乐亭老家。9月,他再次结伴登游五峰山时,昌黎车站发生了日本驻屯军残杀五名中国铁路警察的惨案。李大钊愤慨至极,他一面和同伴到城北地藏寺向停棺在那里的五位烈士哀悼,一面写下《游碣石山杂记》:“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青春自然好神交


  1913年冬天,李大钊抵达日本东京,1914年秋天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科本科一年级学习。1916年5月,他毅然弃学归国。李大钊由北京回家探望生病的妻子赵纫兰,借在昌黎下火车之机,第三次来到五峰山,并与守祠人刘克顺夫妇重叙友谊。
  归国后,他先在北京创办《晨钟报》和《宪法公言》,出任《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正在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甲寅》日刊发表《都会少年与新春旅行》,呼吁青少年“与新春与自然缔结神交之盟书”,并在介绍“新春旅行”最佳去处时,着重介绍了昌黎碣石山的名胜奇景。

 

登高一呼群山应


  1918年夏天,已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第四次到昌黎五峰山避暑,主要深入研究俄国十月革命资料,探索俄国十月革命经验,选择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和接受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工作。李大钊相继创作出《山中即景》《悲犬》等白话诗。
  1919年1月,李大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稿《庶民的胜利》和论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这两篇文章里,他欢呼十月革命,欢呼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同年夏天,李大钊携其10岁的长子葆华第五次登上五峰山。此次于五峰山山居,李大钊先集中精力写了与胡适论战的公开信《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论著,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拓荒、播种等重要工作。他在五峰山“登高一呼群山应”,使得“从此神州不陆沉”(林伯渠题《李大钊选集》诗句)。
李大钊是思想深刻的学者,又是热爱祖国山河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在山中还写成了《悲犬》《岭上的羊》《山峰》《山中落雨》和《五峰游记》等诗歌、散文及一些书信。李大钊在发表《五峰游记》时,以五峰山平斗峰绝顶的一棵劲松立意,启用了他后来一直很喜欢使用的笔名“孤松”。


红旗猎猎满天下


  1919年9月,李大钊开始与陈独秀和邓中夏等人酝酿筹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2月上旬,并未完全恢复人身自由的陈独秀离京秘密南下接连发表演讲,被北京军阀政府发现,准备待其返京时将他逮捕。李大钊得知这一情况,与一些友人展开救援活动,亲自护送陈独秀由旱路去天津秘密返回上海。
  送走陈独秀,已临近农历己未年小年。李大钊乘夜车离津返回家乡。次晨在昌黎下火车后,他冒着严寒上了五峰山,到韩文公祠给守祠人刘克顺夫妇拜了早年。两日后与家人团聚,给夫人赵纫兰贺36周岁诞辰。这段经历,他在一两个月后给周作人(名起明)的信件中透露了一句:“我那时亦跑在昌黎山中去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4年初,他由北京至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他由广州回到北京,担负起国共两党在北京和北方的工作。1924年初,北洋军阀政府对李大钊进行通缉。5月,李大钊化妆成商人和李葆华到五峰山避难,在刘克顺夫妇的掩护下避居于韩文公祠。不久,他的战友于树德到五峰山通知他,以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李大钊便告别了刘克顺夫妇,这也是他与五峰山的最后别离。在告别五峰的夜晚,李大钊给夫人赵纫兰复信一封,在信中满怀信心地说:“目前统治者的这种猖狂行为,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天下,竟是谁人的天下!”
  他由五峰山返京的第三天,便与参加共产国际大会的同志一起由哈尔滨经满洲里进入苏联,到达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在去苏联途中,李大钊曾在昌黎下火车作短暂逗留,为代表团从昌黎新中罐头公司筹措500元旅资。

 

五峰山水存浩气


  1987年7月,在李大钊为革命献身60年后,凝聚着无数人圣洁情思的韩文公祠复现于五峰山崇峰峻岭怀抱当中,1997年,五峰山韩文公祠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3月5日,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碣石垂首,五峰肃立。李大钊的音容笑貌与碣石共存,与五峰同在。(本报记者  杨逸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