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幕阜山脉,绵延数百公里,纵横湘鄂赣三省,重峦叠嶂、奇峰怪石、云涛雾海、钟灵毓秀……
群山之中有座黄龙山,地处湘鄂边界。据《三国志》记载:吴大帝黄武八年“黄龙现于武昌,即此山也”,因山而得名,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环境使黄龙山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屡被历代名人所咏颂,先后有东晋的葛洪,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刘伯温等在此留下不朽之作,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黄龙宗即发祥于此。
山巅有一处文化遗存天岳关,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据县志记载,关隘始建于南唐保大中期(952-955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关门为单孔拱门,石结构建筑,单券,横联拱券排列。花岗岩条石筑砌关墙,长约30米,宽4米,高5.2米。中部设关门,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天岳关”,为咸丰年间平江举人李元度题写。
天岳关地势险峻,紧扼湘鄂要道,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与南唐两军鏖战于此;宋代岳飞领兵清剿洞庭杨么,曾派兵屯此关;元末红巾领袖徐寿辉据鄂州守此关,并遗下“统军元帅府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湖南由此进入湖北占领通城;1926年,北伐军经天岳关进入通城县城。
这里曾是抗日战场,留下了抗战的辉煌历史。1938年4月,刚组建不久的国民党陆军第九十二师即被编入第四十六军战斗序列,曾参加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保卫战。10月,武汉失陷,该师撤至通城县西南,据守天岳关一线,先后参加九岭阻击战,通城县城攻夺战及锦山、铁柱港、咸宁柏墩、通山太阳山等战斗。在历次战斗中,该师官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身殉国者众多。1939年,日寇企图从天岳关进入湖南进攻长沙,九十二师某部踞关与之交战,双方伤亡惨重。为纪念历次战斗中的阵亡将士,该师师长梁汉明从1939年5月始,动用补发的8个月军饷,征集工匠百余人,历时8个半月,在天岳关修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无名英雄纪念墓。
该纪念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毁,1987年按原貌重修,正式命名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由无名英雄墓、仪门、墓道、永久亭、孙鸿基墓、无名英雄泉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为花岗石和青石板雕刻而成,因地就势、布局合理、造型别致、主体突出,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岳关北20米处就是无名英雄墓的入口仪门。仪门面东而立,高丈余。门楣正中阴刻隶书“无名英雄墓”,两端为石雕龙头;两边石门柱顶端为石雕军人头像,头像下面有一副对联:“灵护天岳,气壮黄龙”,对联下面各有一位持枪站岗的军人浮雕,目光炯炯有神,威严地注视着前方。
进入仪门,便是宽敞而又陡峭的长条大理石墓道,两边树木苍翠挺拔,像哨兵列队护卫。沿墓道拾级而上,便可直达山顶——无名英雄墓主墓。
主墓成四方形,坐南朝北,傲视群山。墓前为丈余高的青石板字屏,屏面上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亲笔题词“气壮山河”。墓体为正方宝塔形,共五层,顶层是一正方形长条大理石墓柱。柱顶为一军人头雕,正面为阴雕隶书“无名英雄墓”,左侧为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写的“浩气长存”,右侧为92军军长李仙洲题写的“人类之光”。
主墓背面为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明撰写的墓志铭,叙述了国民革命军九十二师自台儿庄战役以来转战南北与日寇血战的丰功伟绩。
主墓两侧各有12颗子弹造型的大理石雕,颗颗子弹直指苍穹,象征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决心和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主墓周围是大小高矮形状各异的石碑林。共收藏着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参谋长吴逸志、第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第九十二师各级军官及当地军政要人题词的墓碑,共400多块。
距主墓西80余米处,有梁汉明题字的“无名英雄泉”,为条石砌成方形水井,水质清澈,终年不涸。
离主墓近百米、距关卡南方约30米处有一四角石亭,名曰“永久亭”。亭身均为长条青石方架构,顶部盖以青石板。南面亭柱上阴刻一联:“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沿永久亭返回墓道的石板小路途中,有一座“孙大英雄”孙鸿基少校的坟墓,其墓碑高大宽阔,碑名清晰可见。孙大英雄身后布满了众多较小的坟墓,每座墓前立有一块“无名英雄墓”的小石碑。象潜伏待命的士兵,在孙大英雄的率领下隐蔽在茂密的棕榈、松柏林中,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1939年7月,九十二师奉命在通城九岭狙击南下进犯长沙的日军。此时正值酷暑,热浪滚滚,被日机炸平了的山岭,到处弥漫股股焦味。孙鸿基所在的四连奉命担任狙击任务,全连两挺机枪打得枪管通红,手榴弹也所剩无几。这时,日军的第五次冲锋又开始了。孙鸿基盯着蜂拥上来的鬼子,愤怒地从战友手中夺过机枪,冲出掩体,大叫着朝鬼子冲去。日军没料到中国军队有这股“疯”劲,措手不及,一个个连喊带叫滚下山坡,正当孙鸿基打得兴起时,被侧面鬼子的一梭子弹击中,子弹从左腹穿过,肠子从右腹流了出来……孙鸿基为国捐躯了,死后被追认为少校。
无名英雄墓遗存的碑林、石刻和墓志铭讲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传统。
天岳关,承载着厚重文化的英雄之地,世人所关注的更多是旖旎的风光。然而,历史不应该被遗忘。70多前年,曾有众多先烈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长眠在青山绿水中。他们是默默无闻的,然而,不管时空如何变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记住他们,从而牢记历史,凝聚我们前行的中国力量。(特约通讯员 吴建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