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抗战遗址
两封诀别家书 一段悲壮史诗

  古镇石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三峡南岸,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美丽村庄。因峡江南象鼻山中矗立着一块如同令牌的巨石而得名。距西陵峡口东约二十余公里,滚滚长江在此突然右拐110度,遂成形似明月的江湾,所有的船只均要在石牌的脚下转弯。回转的江口湾和两岸兀立的峭壁,构筑成天然的战略防御天堑。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踞守长江的天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石牌保卫战,便在此打响,引出了一段承载悲壮的抗战史。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硝烟弥漫。11月,上海沦陷。12月,南京失守。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拱卫陪都的天然屏障。
  70多年前,从湖北到四川没有可以通车的道路,少有的羊肠小道也是险象环生,崇山峻岭阻挡了日本陆军西进的势头,而攻不到重庆就遏制不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进攻重庆必须打通长江,而打通长江必须占领石牌。就这样,石牌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成为了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
  为防止日军沿长江三峡西侵,中国政府调集40万大军,构筑以长江南津关为起点,贯穿鄂湘黔千里防线。从1939年3月起,中国海军司令陈绍宽亲率官兵在石牌构筑炮台,使其成为保卫重庆及大西南的第一道门户,成为总控千里防线的轴心,“鄂西会战”扇形布阵的转轴。蒋介石手谕称“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石牌第一”凸显石牌要塞战略地位。石牌下距宜昌城仅30余里,几乎处于一条线上,要塞炮台的炮火可以封锁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极具威慑力,令敌望而生畏。为保卫石牌要塞,重庆军委会派重兵防守。
  1940年6月12日,日军占领宜昌。1941年3月上旬,敌曾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石牌正面的平善坝,并以另一路进攻石牌侧翼之曹家畈。两路日军都遭到中国守军的沉重打击,惨败而归。此后,日军不敢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而是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
  1943年5月,日军集结两个师团、一个旅团(其中有被称为“钢铁猛兽”的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唯一纯野战部队的第十一军),共10万兵力,从长江南岸分两路绕袭石牌外围,并由长江北岸以重炮向我石牌守军猛烈轰击,加之敌空军助战,步、炮、空配合进攻,来势极为凶猛。蒋介石对石牌要塞安危极为关注,多次给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副司令长官兼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5月26日,蒋介石下达手谕: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是关系陪都安危之要地。并严令江防军诸位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歼敌军之良机。
  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是一位善于山地作战的将军。他重视利用石牌周围山峦叠嶂、壁立千仞、千沟万壑、古木参天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并在山隘要道层层设置鹿砦,凭险踞守。
  胡琏及第十一师都做好了杀身成仁、誓与石牌共存亡的准备。他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阵地,亲临指挥。5月27日清晨,大敌当前,恶战在即,胡琏修书五封,以与家人诀别。其中两封如下:
  写给父亲的一封:“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写给妻子的一封:“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馀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两封诀别家书,今天读来,仍令人热泪盈眶。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料理完自己的后事,胡琏将军依古例沐浴更衣,他换上崭新的军服,在太阳升到最高的时候,着人设案焚香,亲率师部人员登上凤凰山巅,这位绝死的年轻将军虔诚地跪拜在列祖列宗的苍天之下,祭天宣誓: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此誓。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这就是中国军人的真实写照,血性男儿,国难当头,驱除敌寇,捍我中华,置生死于度外。当国家与民族需要时,赴汤蹈火血染沙场,慷慨赴难。
  自日军进入我石牌外围主阵地后,由于这一带崇山峻岭,其步兵仅能携山炮配合作战,抵挡不住我军之打击。于是便用飞机轰炸以代替炮击,每天保持9架飞机低飞助战。5月30日,日军向石牌要塞进行强攻。在空军掩护下,日军分成若干小股向我阵地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日军即以密集队伍冲锋,作锥形深入。当战斗激烈时,陈诚打电话问胡琏:“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其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十一师官兵在他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攻击三角岩、四方湾之敌1000余人,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施放催泪瓦斯弹。我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八斗方之争夺,是这次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敌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两军在此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日月为之黯然失色。我军浴血奋战,击毙日军近2000人,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这是当时战役的真实写照。
  从5月15日至6月8日,中国军队凭借地理优势,踞守石牌要塞迎头痛击,日军以惨败而告终。当时国际媒体盛赞石牌保卫战“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捷”。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此后的千里防线屡战屡捷,直至大反攻和日军投降。
  石牌保卫战是中国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壮烈颂歌。大决战时,以18军11师师长胡琏为代表的中国官兵浴血奋战,23天激战中,1万多官兵英勇牺牲。当地民众奋勇支前,运送弹药粮饷,数以千计民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人民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存亡而抗争的功臣。1949年10月1日,当年构筑石牌要塞的海军司令陈绍宽和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后来受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石牌尚存有战壕、地堡、炮台、石刻、纪念塔、野战医院等抗战遗址遗迹,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尽管昔日辉煌不再,但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历史的回声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是抗日的战场,这里演绎了极其惨烈的战斗。石牌村大石崖上摹刻着“敌人的坟墓”五个大字,醒目地昭示天下:决死之心,山河为证;巍巍战魂,万世永存。(吴建刚  杨逸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