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访谈
潘林荣:《博物馆条例》的施行与国有博物馆的行业担当
日期:2015-06-23 浏览次数: 字号:[ ]


  新近颁布的《博物馆条例》首次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法定地位和发展权益,这被业内众多人士认为是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利好消息;同时前些年我国博物馆超常规发展中所暴露的粗放问题也会被放入法制的框架里加以考量,政府部门的法定监管责任日趋明晰,文博系统内的国有博物馆中心馆的角色调整和行业担当显得异常迫切。

  发声发力,协助政府部门理性主导行业发展

  《博物馆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主体监管责任。但博物馆所涉及的收藏、保护、研究及展示教育,其工作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久积淀的专业素养,这对专业干部配置有限、干部流动性较大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要实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十分困难,尤其是对广大的市、县级区域主管部门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最先兴办起来的博物馆绝大多数为文化文物部门直管的事业单位,经过数十年的培育,特别是免费开放政策的扶持发展,我国四五百座地市级及以上文博系统的博物馆在硬件设施、规范建设、人才队伍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助力博物馆行业的依法规范发展上责任义不容辞。

  省级、地市级博物馆建设热很大程度起于地方政府的推动,其中重建设轻运行、重建筑轻藏品的现象十分普遍。殊不知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行是有其专业规律的,一座博物馆不可能是两三年就能建成的,政府的主导推动必须遵循专业规律与业务规范,这个理念不可偏离,我们国有文博单位的专家要敢于、善于发声。其次要发挥政策规划引领的实效。近些年各地陆续出台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相关意见政策,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估把控,各地的情况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招商式”的怪招,政策的科学性亟待专业机构评估并加以提升,扶持资金的有效性监管也需要专业的把控;一个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以近远期规划来有序推进,充满长官意志的“博物馆城”计划是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方面国有博物馆的中心馆应该提前介入,而不是被动招架。另外,技术支撑要落地:设立博物馆申请所需提供的藏品目录等文件,国有文博机构更要发挥专家优势,以开放服务的姿态,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审查,以防止“冀宝斋乱象”的滋生;在对开办后的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的行政监管中,国有博物馆也应发挥行业统领的作用。

  有为有位,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合规兴办运行博物馆

  我国现有非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尚不足全国博物馆总量的20%,未来行业的真正大发展的潜力还是在民间,在于行业的社会化。针对目前民间力量进入本行业的诉求多元、水准不一的现状,盲目的推动、越位的扶持都将是对民间积极性的变相伤害,行业自身发挥自律规范、业务指导作用将是依法监管的重要的补充,《条例》第八条对此提出了要求。

  我们认为,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优先得到发展并成为骨干的博物馆,理所当然要主动推进行业组织建设,并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技术规范的引导是首当其冲的,“条例”对博物馆藏品建账立档、健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对绝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而言,迫切需要我们从易处着手、从严处要求进行规范指导,行业培训、技术辅导十分必要;要发挥国家、省级的国有与民办博物馆帮扶示范作用,以项目带动非国有馆的理念和技术规范的提升。同时要发挥国有馆专家及技术力量的作用,对非国有馆的藏品鉴定、技术保护、陈列布展给予技术支持。

  而对各级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新建的博物馆、纪念馆及国有行业兴办的博物馆,区域中心馆更应从一开始就主动介入服务、全程指导,确保公共资金投入博物馆建设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近年来, 浙江省湖州市政府以“博物馆在行动”为创新载体,整合全市已有的和潜在的博物馆资源,建立了全市博物馆联盟,并与市文博学会互为依托,抓示范、做培训,着力提升博物馆的办馆规范和水准,并积极推进联盟中馆际交流互动,在共建中共同分享,在参与中共同成长,让社会力量真正成为博物馆事业的主人,很好地发挥了湖州市博物馆在本区域的行业龙头引领作用,真正体现了有为有位的气象。

  主动主力,面向社会与大众传播博物馆文化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城市喊出了建“博物馆城”的口号,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主政者们把这作为自己城市跻身“发达”的标准,于是欧美每三万、五万人一座博物馆常常成为主政者追赶的目标。殊不知,这个数据发达国家用了一二百年之久才实现,而且这个数据的背后是公众去博物馆已然成为一种优雅而必需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很多馆并没有像我们这样实现免费开放,每一座博物馆都拥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丰简自适的藏品体系以及具备专业素养的博物馆馆员。可以说,今日中国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根子在博物馆文化的缺失:什么是真正的博物馆、如何有效地运营一座博物馆、它如何融入社会生活……这些基本的认知得不到有效的普及推广,于是乎主政者以跨越式发展经济的思维喊着要建多少个博物馆,或者把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博物馆一举迁至城外以拉动城市框架;于是投资人也紧随其节奏,在对博物馆的概念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迅速地建起了一座座并不符合标准的博物馆;于是形成了馆内缺乏专业人才,博物馆开了很长时间观众寥寥,一些民办博物馆藏品鱼龙混杂的现象。

  当下中国迫切需要我们这些数量不多的博物馆从业者、知识界精英们走出象牙塔,以学术、科普、展示乃至游说的方式,向执政者、投资者不遗余力地宣讲博物馆的基本常识、规律,让决策不冲动、投资不盲动,让公共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的博物馆基本理念深入人心。地市级以上的区域中心馆更要利用好已有的机构和平台资源,通过向大众培育美育鉴赏素养、推广博物馆礼仪,培养公众走进博物馆的习惯,激发其对高尚文化消费的需求潜能;更要以丰富多样的展览教育体验活动,让博物馆在融入社会、服务生活。一旦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必需的高尚生活方式,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将是水到渠成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