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对于全国博物馆人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也是一个令博物馆人更加振奋精神的日子。第一个全国性博物馆工作的法律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将会成为中国博物馆界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契机,为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条例》第一次从国家法的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法律地位、性质、任务和规范。对博物馆从设立、财政政策、免税政策、注销以及研究、开放、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规范,使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开展有法可依,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条例》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教育基础设施,其办展主题和内容要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记录抗日战争史实、纪念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进行和平教育为己任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担负着缅怀和纪念抗战先烈、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2014年,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两次来到抗战馆参加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馆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相继举办了“百姓抗战故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催人奋进、内容丰富的专题展览。还推出了民族精神大讲堂、中小学生大课堂、清明节的铭记、抗战历史进基层、网上晒抗战、网上虚拟展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牌性教育活动,宣传和弘扬抗战精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展览宣传的全过程。通过让观众近距离触摸战争的残酷,以此来感知和平的来之不易。通过展现抗日战争的苦难和辉煌,以此来激励民众实现国富民强的意义。
《条例》的出台,在规范和促进中国博物馆界发展的同时,也对博物馆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关注度的提高和期望值的增加,博物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质”高“物”美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挑战。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工作作出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就是要求在开展文博工作时,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深化历史研究,找寻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抓住观众学习的“兴奋点”,找准触动观众心灵的“切入点”,让观众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体验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魅力,从而内化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馆将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举办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抗战馆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入地学习和贯彻《条例》要求,认真领悟精神实质,着力加强“实力抗战馆、魅力抗战馆、活力抗战馆”建设,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承抗战精神,深入抗战史学术研究,老故事将出新意,新故事讲出亮点,讲好中国抗战故事。真正让“躺着的”文物站起来,让“逝去”的历史“活”起来,让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浸润观众的心灵,为广大民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资源、历史启迪和历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