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山西日报 :山西文博一丝不苟地典守文化遗产
日期:2015-03-05 浏览次数: 字号:[ ]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闻名遐迩的文物大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3处。尤其是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是木构古建筑遗存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省份。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42个,馆藏文物121.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6万件。山西文物资源历史久远,精品荟萃,这既是我省得天独厚的省情优势,更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即将完成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包括长治、晋城、运城、临汾四市的105处国保单位的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筑。自2008年启动以来,国家先后投入了5.83亿元。截至2014年12月,105处项目中完工73处,正在施工32处,预计2015年底全部工程基本完工。2011年,万荣稷王庙维修工程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2013年,高平二郎庙维修工程被评为“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

  南部工程的顺利完成,相当于维修了全国近一半的元代之前早期木构建筑,提高了我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水平。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推进

  平遥古城:“十二五”以来,已累计投入2547万元(城墙抢险加固1847万元,监测方案编制及监测系统建设700万元)用于平遥城墙抢险保护。目前,完成了东、西、北三面城墙中,共228.4米重要险情段墙体的抢险加固;完成了上西门至上东门及西城墙491米散水的修缮工程;正在实施东城墙内墙的抢险加固,城墙监测系统已建立,岩土监测工程正在实施。双林寺大雄宝殿得到全面维修。平遥古城的历史风貌将真实、完整地展现于世人。

  云冈石窟:“十二五”以来,作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五华洞已投入4607万元。目前,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和岩体加固工程已完工;9窟、10窟壁画保护已完工,在2014年底已对外开放。11窟、12窟、13窟壁画保护工程正在实施中,预计明年年底完工。

  五台山:2012年以来,先后投入了2329万元,启动了菩萨顶、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金阁寺、殊像寺、南山寺、龙泉寺等重点寺庙抢险维修工程。目前,显通寺大小无梁殿,金阁寺大雄宝殿,菩萨顶天王殿、祖师殿,龙泉寺金龙桥、钟鼓楼等一期工程已完工,塔院寺山海楼、罗睺寺大文殊殿、龙泉寺大雄宝殿、殊像寺耳楼、南山寺正殿等二期抢险修缮项目进展顺利。

  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打造了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亮丽名片,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应县木塔加固工程正式启动

  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以来,得到中央领导及各级政府、文物部门、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经多方征集方案,数次专家论证,2014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工程。该工程通过公开招投标,已确定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北京英诺威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2014年12月4日,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并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这标志着对木塔保护25年的世纪之争终有结果。

  永乐宫大型维修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永乐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保护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群,保存有举世罕见的同期壁画,上世纪50年代中期搬迁以来从未进行修缮保护。近两年来,永乐宫保护维修已先后投入2180万元,其中,本体维修620万元,壁画监测400万元,壁画修复保护750万元,壁画数字化工程210万元,保护规划编制100万元,维修资料整理和模型制作1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三清殿、重阳殿、纯阳殿建筑全面维修,明年将继续实施龙虎殿维修。永乐宫壁画监测工作正由敦煌研究院组织实施。

  古村落保护工作有序展开

  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我省保存有国保省保单位的13个村落位列其中。目前,已编制完成首批试点村落保护利用总体方案,并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窦庄、湘峪、张壁、郭峪、砥洎城及西文兴村柳氏民居等村落的保护维修工程,窦庄村佛庙、堡墙、藏兵洞,湘峪村双插花院、三都府院,柳氏民居磐石长安院等正在维修中。此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省沁河流域古村落的维修保护和整体利用工作。

  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2014年,考古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考古六项新发现”,并与晋阳古城遗址、新绛绛州衙署遗址共同入选“2014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我省公众考古活动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优秀公众考古活动一等奖。

  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先全国

  自国务院全面启动第一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以来,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和认定工作,落实了普查经费1033.5万元,举办了第二轮普查骨干业务培训班,制定了档案、钱币、图书等专项收录范围和计量规范,登录文物信息86万余件(套),原定登录任务50万件,超额完成36万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扬。

  博物馆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晋城、大同、朔州和介休等市、县博物馆实现了对外开放,太原、运城两个市级馆正在抓紧陈列布展。我省第一个遗址博物馆——晋国博物馆,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平顺太行三村豆口认知中心也建成开放,填补了我省博物馆品类和形态的空白。

  2015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我省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山西是文物大省,一定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坚持保护与利用同安排、同推进的原则,科学谋划全省文博事业“十三五”规划,加快文物工作深化改革和法制建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抗战遗址保护、廉政文化遗存保护和“乡村记忆工程”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带动文物保护工作整体发展,为推进“六大发展”,促进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