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博物馆条例》共6章47条并将于今天(3月20日)正式施行。《条例》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属性,并且对非国有博物馆在藏品的来源和质量方面,做出了更严格的规范。被称为“首部博物馆行业的全国法规文件”。
要求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近些年来随着民间收藏市场持续繁荣,一些民办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涌现。但针对民办博物馆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却明显滞后,它们往往被视为“个体户”,与国有博物馆相比较,无论是准入门槛,还是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别化对待。
此次《博物馆条例》明确将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进行了重新界定,定名为“非国有博物馆”,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明确要求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截止到2013年,全国博物馆总数41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811家,占比19.5%。1996年成立的观复博物馆是最早一批涉足非国有博物馆运营的,近20年的经营发展之路,让馆长马未都目睹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将针对非国有博物馆领域存在的乱象给予有效的管理和遏制。
《条例》明确博物馆非营利属性
此次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明确了博物馆的非营利属性,同时也赋予了非国有博物馆“平等身份”,推动了非国有博物馆从“混乱无序、野蛮生长”到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强博物馆为学生互动服务
在国外的博物馆中,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几乎把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放在了博物馆进行。但是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博物馆中并不多见。近几年,学校和博物馆加强了沟通合作,博物馆为孩子和大众服务的力度有了明显提升。
在《博物馆条例》第一章“总则”明确写明:“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共同的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由博物馆来保管维护,目的是更好地展示给大家,供大家观赏研究。
博物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博物馆与学校建立了合作的长效机制,均等化是保障农村边远地区民众的一些文化权利。此次颁布施行的《博物馆条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功能。
《条例》还规定博物馆应当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接受能力进行讲解;学校寒暑假期间,具备条件的博物馆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陈列展览项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将博物馆变成孩子们的课堂。
支持文创产品开发推广
伴随着“萌萌哒”《雍正行乐图》风靡微信群,让销售各种故宫文创产品的店铺着实火了一把;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别出心裁,也成为大家旅游必购的纪念品之一。依托丰富文化文物资源,各大博物馆开发出来的文创产品得到大家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此次《博物馆条例》中也再次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此次颁布的《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兼具文化内涵和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在赚足游客眼球的同时也为博物馆自身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动力。但和国外同行相比,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规模小、种类少、产品单一等缺点。同时,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非营利性机构,在开展商业经营活动时,也往往不被看好。此外,我国文化产业能够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设置也很不完善,也不利于文创产品的发展。
博物馆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人们对文创产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何激活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研发一线,都要加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