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体会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躬行者——访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
来源:中国文物报 日期:2015-02-27 浏览次数: 字号:[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成为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重要工作。近几年山东文物工作在全国异军突起,捷报频传。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怎样当好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的“班长”,做好工作,作出贡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

  “我想关键在于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既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以致用、善于工作。要深化理念和实践创新,注重方式方法,出思路,抓协调,抓重点,抓落实。”谢治秀告诉记者。

  融会贯通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

  说起从事文物工作最欣慰的事情,谢治秀说,文物保护工作从前些年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使我们深深感到了文物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既要领会实质、融会贯通,更要学以致用、指导工作,作为今后文物工作和研究制定‘十三五’文博事业发展规划的基本遵循。”谢治秀说。

  山东省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提出了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的四项举措。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促保护、促利用、促发展;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孔”古建筑维修及彩绘保护修复、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界银行贷款等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规划建设;创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和精品文物展览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解决了当前文物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我深受启发鼓舞,倍感振奋和自豪,做好文物工作的底气更足了,决心也更大了。”谢治秀说。

  因地制宜   发展山东文物事业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谢治秀介绍,山东省的文物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文物资源种类齐全,包括大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运河等各方面,尤其是石刻文化资源占全国60%以上;齐鲁文化积淀深厚、独领风骚,以“三孔”和齐故城为代表,留存了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史前文化特色鲜明,以后李遗址、大汶口遗址、龙山遗址为代表,已经成了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代名词,为新中国考古分类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海防设施遗存丰富,是我国海上“文化走廊”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文物工作和文物部门创新工作理念,强化中心意识,由单纯管项目、搞专业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经济建设、融入城乡发展转变。

  据谢治秀介绍,山东省结合本省文物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发展规划大局,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将全省分为“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示范性文物保护区。二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以推进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及山东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为抓手,积极实施重点项目带动。三是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去年初提出的“乡村记忆”工程的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整合盘活全省馆藏文物资源,通过借展联展、引进展览、巡回展览等形式,集中打造特色博物馆和特色精品展览,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四是服务社会、为民惠民。文物保护工程在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中,较好地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的目标。

  抓好宣传   提高文物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抓好文物宣传工作。依托高端主流媒体,与《中国文物报》《中国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与山东卫视、中国山东网等合作开展文物宣传。广交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媒体及记者,全方位、多角度展开宣传。组建了专兼职结合的全省文物宣传通讯员队伍,建立稿件、信息简报激励机制。创办了《山东文物》刊物(双月刊),依托重大节庆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创新文物宣传内容和形式,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旅游推介项目。两年来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6场,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开展集中专题采访报道,共编发新闻稿件3100余篇条。

  “我们深深体会到,文物宣传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物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扩大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推动文博事业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会同省委宣传部和媒体,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文物保护集中宣传活动。”谢治秀说。

  展望2015   肩负沉甸甸的责任

  回顾过去一年山东省的文物工作,谢治秀说,“我省文物工作的成绩和进步,都是在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关怀下,在省文物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凝聚着全省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

  2015年是总结“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加快文物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安排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谢治秀说。具体工作上,要抓学习,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热潮;抓项目,加大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推进力度;抓基础,切实增强文物事业发展后劲;抓创新,在全省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抓服务,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抓机制,强化依法行政和文物安全工作。

  文物工作责任重大,承担着保护传承文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光荣职责;它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是学习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好平台、好地方;当好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的“班长”,要热爱文物保护事业,敬畏文化遗产;要甘于清贫,甘于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风风火火、干事创业、攻坚克难,认准的事情、定下来的目标,就千方百计去实现,不达目的不罢休;要求新务实,争创一流业绩,干就要干得出彩、干得漂亮、干出实效;要始终保持好的“精气神”“精神状态”。

  要做到这四条,需要“千言万语”,做好宣传推介,积极主动争取重视和支持;要“千辛万苦”,拼搏奋进;要“千方百计”,出思路、出主意、想办法,抓关键、抓重点,争创一流。只有这样,才能当好文物工作的“火车头”和班长,让文博工作见物、见人、见精神,提高文博队伍的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中国文物报记者   郭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