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十二五回眸
完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 助力文物事业蓬勃发展
日期:2015-12-24 浏览次数: 字号:[ ]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加快文博人才培养作为破解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紧迫问题的措施,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文物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金鼎工程”为载体,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创新开拓,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各类文博人才培养,五年累计完成120个培训班次,培训文物系统人员超过15000人次,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为文物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入调研  科学规划
  
  国家文物局人才培养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获取全面、详细的文博行业机构与人才队伍状况资料,201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机构编制与部门职责不对等,人才队伍与工作任务不相称,已成为严重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提出“加快推进专业岗位设置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优化文博单位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完善各类院校文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符合文博工作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机制,面向市场,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等四项意见,并逐渐在后续的工作中积极落实,为解决目前困扰文博行业人才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各级各类学校文博人才培养模式、文博行业机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打下基础。2015年开展“文博职业资格体系”的预研究工作,为推动文博行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不断加大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设立“文博人才与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一方面,对单位内部的培训项目实行统一管理,强化对培训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以构建文博行业科学人才体系为重点,加强对文博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科学规划、积极引导文博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

  起草并实施《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了“十二五”中后期和“十三五”期间的文博人才培养任务,提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博人才队伍”的目标。2014年开始实施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并公布了《“金鼎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四种类型人才的培养措施,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

分类推进  取得实效

  综合管理类人才培训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伊始,国家文物局将“全国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培训”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训项目,五年完成25期培训,培训学员2716人,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县级文物行政部门。有效的提升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2012年起,启动了文物行政执法和文物安全管理培训,截至2015年文物执法人员培训已经完成19个省份,培训2000余人;文物安全管理培训已经完成20个省份,培训2300余人,促进了各级文物安全执法队伍能力的提高。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中的现代分析技术培训班、丝毛文物保护等培训为代表的文物保护技术系列,普及和推广一批文物保护中应用广泛的关键技术;以故宫博物院清代官式建筑、玉石器鉴定等培训班为代表的传统特色保护系列,以特色明显、实力雄厚的文博单位带动全国范围的技术进步;依托地方文物保护机构,在陕西、河南等省开展了文物进出境等培训项目。引入多种形式办培训,形成以北京建筑大学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勘察培训班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工程系列,以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考古绘图、油饰彩绘等培训为代表的职业技能系列培训,实现行业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水平提升。

  扩大行业人才培养影响力,服务于多方发展。成功实施“西藏地区基层文物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和“新疆博物馆讲解员培训”为代表的援疆援藏人才培训项目;以“民营博物馆馆长培训”为代表的行业人才培训项目;以“中德博物馆管理培训”和“ ICCROM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培训”为代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训项目,使人才培养辐射到民族地区、社会领域和国际合作,成为促进地区进步、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强化协调  形成合力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文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国家文物局积极加强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为文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文物局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于2015年7月29日正式颁布,考古专业人员、文物藏品专业人员、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讲解员、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复师、古建琉璃工、古建筑工等9个文博行业职业成功列入《大典》。为今后文博行业队伍建设和文博相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于规范文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探索建立完善文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强化文物保护职业教育的部门合作,成立了国家文物局指导的“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文保行指委)。印发了《文物保护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及《文物保护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这标志着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正式与文博人才培养体系接轨。2015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文博相关专业修订工作,考古探掘技术、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纳入目录,初步理顺了文博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强化文博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家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就“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达成协议,面向文博行业在职工作人员,培养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建筑遗产保护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2016年研究生招考工作正在进行。201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建筑大学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国家文物局作为行业指导部门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

解放思想  创新机制

  推进文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丰富培养途径。2015年4月,确定将北京建筑大学、故宫博物院、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西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9家单位公布为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试点单位)。9家单位积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领域,形成了各自的人才培养重点方向,促进文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范化。发挥行业优势,引导文博单位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基础建设。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系列教材编写和“文博名家视听教程录制”项目,编辑出版《考古现场保护概论》《金属器保护修复概论》《陶瓷器保护修复概论》《纺织品保护修复概论》《纸制品保护修复概论》系列教材,有力地促进了教材编制等基础工作。

  加强全国文博网络学院建设,形成线下培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完成了“全国文博网络学院”(一期)建设项目,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发挥远程网络视听教育的独特优势,使线上线下学习相得益彰。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构建与现代文物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文博人才的创造活力,为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岁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