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鲁国故城文化遗址
近年来,山东省文物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日前,以重点项目带动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和推进已取得了新的进展。
“七区两带”:打造示范性文物保护区
围绕全省“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发展规划的大局,山东省文物局创新性地提出了“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将全省分为曲阜、淄潍、泰山、黄河三角洲、半岛、沂蒙、鲁西七个片区,以及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片区规划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分散保护管理的局面,突出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实现了由各自为战向区域统筹,由单体保护向整体片区保护的转变。以“七区两带”为核心,规划布局了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88项重点工程,涵盖国家和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展开。
两年来山东省共安排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项目461项,财政累计投入已达16.5亿元,总体呈现出“三多一快”的显著特点。
大项目、好项目多。6项工程超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6项,打破了长期以来投入少、欠账多、无大项目的历史局面。重点、亮点项目多。曲阜片区是国家大遗址保护“六大片区”之一。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古代盐业遗址群、沿海明清海防遗址及近现代建筑群保护工程,为服务全省“蓝黄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后续储备项目多。两年来国家和省级批复立项项目达96个,共编制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及立项190余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90余项。项目推进加快。88项重点工程完成66项,80%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曲阜片区”: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以曲阜、邹城为核心区域,包括泰安、枣庄部分地域的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底蕴最为丰厚的区域。
山东把曲阜片区作为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推进的重点,制定《“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文物保护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曲阜片区”的空间观感、体验价值,打造儒家文化圣地;通过曲阜、邹城和泰山等古建筑维修及“三孔”彩绘保护维修工程,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曲阜体验基地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孔子及儒家思想宣传展示工程,形成“斯文在兹”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
两年来国家和省累计投入曲阜片区11亿元,实施和完成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一系列重要工程,曲阜鲁国故城和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三孔”和泰山世界遗产完成了56项古建筑维修工程,其中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和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入选2011年和2012年“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尼山孔庙建筑群修缮荣获“首届(2013年)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大遗址保护:建设历史文化景观带
大运河和齐长城是“七区两带”中的“两带”,为加强大运河和齐长城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山东省文物局2014年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和“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规划建设。
在大运河申遗期间,山东共编制大运河山东段沿线文物保护工程方案近40项,完成了8个河段、15个遗产点的维修保护工程,同时对运河周边的环境、道路进行了彻底治理和美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编制完成《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齐长城长清段、临朐段、安丘段、诸城段和胶南段等10处重点区段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的批复,齐长城源头等保护工程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下一步,将通过遗址公园建设、运河博物馆展陈、沿岸景观打造、重要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利用、文化旅游设施提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形成历史文化景观带,彰显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为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山东今年还启动了设立“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工作,完成了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遴选工作,拟定了首批立项名单并已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同时会同省法制办起草了《山东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
“乡村记忆”工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2014年初,山东省文物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过调研和论证,提出了“乡村记忆”工程的思路,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建立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牵头的部门联席会议推进机制。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主要是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地保护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民居;收集、整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农事节事活动、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传统建筑,支持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场所进行集中保护、展示;组织整理乡土志,编撰村史、村志、口头记忆和视频记录,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工程计划在全省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美丽宜居的“乡村记忆”工程示范单位,保护、整修、恢复设立十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五十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节庆,一百个左右“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村落(街区),五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一万个左右“乡村记忆”民居。
加强管理: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惠民工程
两年来,山东深入落实《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以及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山东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山东省文物系统安防、消防、防雷工程管理规定》《山东省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9个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文件,加强前期管理、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在此基础上,注重文物保护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着力把握和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较好地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的目标。大运河保护申遗工程,不仅保护了运河文化遗产,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线直接间接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成为助推“鲁西南经济隆起带”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全省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一大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观光目的地和城市名片。(由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