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座谈会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情况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具有历史的原真性,独特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作为日本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煤炭能源的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位于大同煤矿煤峪口矿南沟。它是1937年10月至1945年8月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后,不择手段大肆掠夺煤炭资源成形的。当时在大同矿区有较大的“万人坑”20余处,由于煤峪口南沟“万人坑”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南沟“万人坑”部分死难矿工遗骸被完整保存下来,形成干尸,南沟“万人坑”分为上下两洞,上洞宽5—6米,深40余米,下洞宽3—4米,深70多米,洞内堆积了层层死难矿工遗骸,“万人坑”由此得名。

“万人坑”遗址保护利用情况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现隶属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这大概是目前全国仅有的隶属于企业管辖的纪念馆。因此50年来,大同煤矿一直在认真地保护利用这个纪念馆。大同煤矿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使这个纪念馆成为教育员工的良好基地。

“万人坑”遗址于1963年“三史”教育时开始对外开放供游人凭吊。为了方便游客凭吊,对上下洞容易塌落的地方用木支架进行了简单支护、整固。8月25日正式开放,1964年郭沫若来大同煤矿凭吊“万人坑”时,题词并题写了“大同矿务局阶级教育馆”的馆名。1965年5月在利用遗址附近房屋进行简单整修后,改造成了展厅。这期间对上洞进行了第一次保护。

由于上洞内的多处裂隙,致使上洞渗水。严重影响洞内尸体保护。因此,对上洞洞顶用水泥进行了防渗处理,并对洞内进行了钢支护,以防塌落。

第二次保护是1966年12月27日到1967年7月,在中科院的协调支持下,国家文物局、文博所、中科院、考古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的12名专家来到大同煤矿。首先对南沟“万人坑”内的尸体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保护,其次对大同煤矿其他二十余处“万人坑”进行了调查和挖掘,这次调查、挖掘、鉴定对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的保护具有重大的定义,鉴定不仅充分证明了“万人坑”是日本侵略大同煤矿时期形成的,而且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了矿工的死亡年龄、原因等。虽然在上下洞内通过矿工尸体内的引换证、劳工证等遗物只发现了有姓名的7个人,但这逐以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日本侵略者对大同煤矿的掠夺和对矿工的残害。从当年参加保护鉴定工作的中科院考古所王序教授于1995年出版的《山西煤矿“万人坑”发掘记事》中可详细看到。

1969年正式建成阶级教育馆之后的近10年时间,是大同煤矿“万人坑”参观凭吊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有400余万人参观凭吊。也正是这之后的70年代初上洞渗水越来越严重。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上洞渗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严重渗水时造成部分尸骨漂浮,虽然每年进行处理仍然不能解决,直到2007年,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我们保护利用文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内的尸骸进行保护是2005年,在山西省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与南京博物院共同对洞内的尸骸进行了为期50天的大范围的保护工作。这次保护工作不仅对尸骸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也对我们今后如何保护尸骸积累了经验。使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走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形成了例行的文保工作常态。

自2010年改建保护重新开馆后,我们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文保制度:一是:有专业部门和专人进行文物的保护工作。二是:对洞内的尸骸进行24小时的温湿度监护、观察。三是:进行例行的季度和年度保护。四是:与南京博物院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不断和他们联系交流,在他们指导下,大大增强了文保工作的能力和效果。五是:在安保上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硬件设施,目前安保人员占总人数的25%,确保了安保工作的万无一失。在文物利用方面,我们除努力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外,与市档案馆、地方志办 、党史研究室,及省内外的同类型纪念馆建立了密切的文物利用交流关系,使我馆的历史资料及文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发挥。目前,不管是文物的保护还是利用,我们都在规范和有序的制度上运行,使文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

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保护和利用两个主题,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以良好的面貌,把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展现给观众。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

                                                                                    201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