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设立的专门关押美英等国盟军战俘的场所,原名“奉天俘虏收容所”。从1941年到1945年,先后关押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六个国家的战俘2000多名。旧址原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3栋战俘营房、日军办公用房、战俘营医院及各种附属建筑20多座。现存主要建筑有,一号战俘营房及盥洗室、洗手间等附属建筑,日军办公用房及附属建筑,战俘营医院,水塔、锅炉房烟囱及部分围墙。
一、旧址及其保护利用工作
1942年11月11日,日本将从太平洋战场俘虏的美英等国战俘1500多人押送到中国东北的奉天(沈阳)。首批战俘刚到沈阳时被关押在当年的东北军第十七旅驻地北大营旧址。1943年7月29日,迁到新建的“俘虏收容所”,即今天的战俘营旧址。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由国民政府当局接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战俘营旧址一直由沈阳中捷友谊厂使用。当年的战俘营房等建筑被改作他用,有些建筑则被拆除。
1995年以来,战俘营旧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沈阳市政府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辽宁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沈阳市政府正式确定启动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保护及陈列馆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终于在2013年5月18日向广大观众开放。旧址陈列馆由基本史实陈列、复原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厅和纪念广场5部分组成。基本事实陈列通过复原场景、电子地图、幻影成像、全景沙盘、影视播放、主题雕塑等各种展示手段,全面展示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整个历史。
复原陈列分为两部分,一是战俘营房复原陈列,对当年战俘居住的一号营房及其附属建筑盥洗室、卫生间等进行了历史复原;二是对当年的日军看守用房进行了部分复原。
专题展览的题目为:“战俘笔下的战俘营”。利用一号战俘营房的一楼空间,展示了当年的三名战俘根据战俘营里的日常生活所画的漫画。展出的70余幅漫画,以极具讽刺、幽默和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战俘们的苦难生活,鞭笞了日军的丑恶罪行。除了复原陈列之外,利用日军看守用房的部分空间作为临时展厅,首次展出了“中国抗战中的国际友人”专题展览。
在基本陈列厅和一号战俘营房之间还专门修建了一处纪念广场,以供参观者、国际友人举行纪念活动。
得知沈阳要将战俘营旧址永久保存并筹建陈列馆的消息,美国战俘老兵及其家属纷纷将自己保存多年的遗物捐赠给陈列馆,包括战俘当年佩戴的号码牌、使用过的各种用具等,总计达200余件套。 除了实物,老兵及其家属、还有战俘营研究会的工作人员还向筹建处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照片、书籍、俘虏人员名册、死亡名录等等。这些文物和资料对研究战俘营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成为陈列馆重要展品。
二、旧址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的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首先,战俘营旧址的一期保护工程仅仅对整个旧址的少部分进行了保护和利用,还有包括战俘营医院在内的3.7万平方米的旧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关于二战时期沈阳盟军战俘营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大档案馆所中保存着大量有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档案资料,挖掘这些资料是日后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年的幸存老兵已经所剩无几,抢救口碑资料更是当务之急。
三、工作计划和思路
第一、将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整个战俘营旧址全面加以保护和利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历史的研究工作,打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战俘问题研究基地。
第三、利用2015年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有利时机,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百万市民抗战文化之旅”大型活动。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
201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