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泛宣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形成全社会了解可移动文物普查、支持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氛围,天津市文物局于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举办《国宝知多少——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图片展》,在天津市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现场与天津博物馆同时展出,向广大民众宣传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及文物知识。
2014年5月18日,恰逢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国务院于2012年至2016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即是以国有单位的文物藏品为普查范围。《国宝知多少——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图片展》既是天津市2014年度国际博物馆日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也是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的有效举措。该展览设立了两个展览现场,一是天津市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现场——繁华的和平路商业街,二是天津市重要文物收藏单位——天津博物馆。展览通过40余块图文并茂的展牌,向广大群众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内容,包括文物基础知识,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意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普查范围、登录内容、技术路线、时间阶段、实施步骤等,同时配以精美的文物图片,对珍贵文物进行展示,使人们对文物普查产生直观的认知,使人们领略我国文物瑰宝的魅力,从而关心普查,支持普查,参与普查,为可移动文物普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两个展览现场,参观者纷纷驻足,有的还拿出相机,将精美的展览内容作为永久珍藏。
为配合该展览的举办,天津市文物局还印制了精美的“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折页”,于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向民众免费发放。折页以简约而明晰的文字,介绍了可移动文物的概念、类别,天津市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目标,纳入普查范围的单位与文物,普查的内容与流程等。同时,折页精选了天津市许多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如: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明代的“荷鱼朱砂澄泥砚”、清代的“大龙邮票”、泥人张彩塑“钟馗嫁妹”等。折页与展览相得益彰,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天津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利于准确掌握和科学评价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保障文物安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天津市文物局 张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