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古城西安召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会议”,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遗址特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报记者就有关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特区建设等问题采访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汉长安城遗址片区目前的保护状况?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决定开展汉长安城遗址特区建设项目?
单霁翔: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的西北方向,它规模宏大,现存的城垣内遗址区面积就达36平方公里,共涉及65个村,常住人口约6万人。汉长安城是1961年第一批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多年来,一直是秉承着原状保护的原则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保护,也在局部遗址区开展了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目前整个遗址区内基本没有多高层建筑,各类建设工程也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控制。但是,长期以来遗址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和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可以说,遗址区内文物保护、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缺乏统筹协调,是目前汉长安城遗址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城北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西咸一体化”建设,汉长安城遗址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的经济也开始快速发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流动人口增加、企业仓储租地日益盛行,违法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仅仅从2002年到2010年这八年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68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增建设用地375公顷。这是伴随城市化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也反映了当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作为汉长安城这样的大遗址,如果不调整保护思路,及时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加强保护力度,它面临的违法建设蚕食、流动人口增加等情况必将更加严重,因此,目前亟需通过积极保护的方式来妥善解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算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曾经提出过三个检验标准。第一就是要看文化遗产是否通过保护更加拥有尊严,成为城市中最美好的事物,最有魅力的地方;
第二文化遗产保护是否作为一种积极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作出独特贡献;第三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是否能够惠及民生,给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显然,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现状离这三个检验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环境脏乱,当地民众把汉长安城叫做“害城”,损害了谁?我想首先就是当地民众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认为自己生活的地区没有得到发展,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是被汉长安城遗址“害”的。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必将会损害各级政府的威信,损害文物保护方针的威信,损害文物保护工作的社会信誉。因此,要还汉长安城遗址以尊严,改善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就要改变以往消极保护的思路,通过新的尝试和探索,使拥有大遗址的城市成为最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使生活在拥有大遗址的城市中的民众成为最有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民众。
记者:针对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目前开展了哪些工作?
单霁翔:对于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仅“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就投入了近亿元,用于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保护、规划编制和展示设施建设,开展了城墙、长乐宫四号、五号、六号建筑遗址、未央宫道路遗址、前殿遗址、直城门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国家财政已经下达了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2400万元,主要用于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开展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去年7月,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这份文件里,就提出要将建设“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随后,陕西省政府又通过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提出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和西咸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尽快启动汉长安城遗址整体保护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做好遗址核心区土地回收、村庄搬迁和居民安置工作,实施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建设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设立国家级的大遗址保护特区。
记者:您认为,要完成好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建设,在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单霁翔:对于如何做好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我有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就是要统一思想,树立科学保护理念。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应该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通过改善遗址区内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带动周边区域综合价值的提高,以此效益来“反哺”大遗址保护,从而实现大遗址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必须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遵循《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在考古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全面揭示汉长安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实现文物保护、生态建设、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等多方共赢。
第二是要创新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将一座历史上的都城遗址进行整体保护,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是一次新的尝试,这是历史留给陕西省和西安市的一个机遇,也是挑战。虽然陕西省、西安市在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汉长安城遗址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处大遗址,需要在细致的考古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决定保护方案,探索一种新的保护机制和实施模式。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深入研究解决大遗址保护和特区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保护途径,让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成功典范。具体到管理方面,我认为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特区领导责任制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保护好文化遗产作为特区管理委员会的最大政绩,以此来避免片面追求GDP增速和短期项目效应带来的一些负面效果。
第三是统筹规划,促进特区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从全省、全市的角度统筹考虑环境整治、保护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几方面的问题。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有序地开展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相关保护、展示工程。同时,加快遗址区内居民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遗址保护工作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积极力量,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大遗址保护,让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成为一项民生工程、民意工程和民心工程。
第四,加强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丰富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的标准体系建设,为大遗址保护和特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明确土地政策,科学规划大遗址保护用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发挥大遗址周边用地的多重功能,提高整体效益。同时,大遗址保护区内在考古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合理保留现状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等,因地制宜,保持良好的大遗址保护特区环境。
第五,尊重专家,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大遗址的保护必须高度重视专家的智力保障作用。专家的咨询和监督要贯穿包括保护规划、工程方案、项目实施、监督监理、检查验收等在内的大遗址保护和保护特区建设的全过程。将专业咨询意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发挥多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
做好与有关部委和省市两级的沟通工作。要明确职责,完善领导小组机制。建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汇报,并对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结合汉长安城遗址的实际情况,加快制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大遗址保护和保护特区建设的技术咨询、现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而作为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保护特区建设的主体,汉长安城遗址特区管理委员会则需着力加强统筹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记者: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关于这一项目有哪些工作安排?
单霁翔:国家文物局支持陕西省设立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将是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且加强督察保障工作,保证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合法、有序开展。我们在研究安排专人负责联系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关审批事宜,在符合程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审批汉长安城遗址的有关方案,也考虑委派有关同志前往大遗址特区管委会挂职,参与具体管理工作。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记者:能否请您描述一下您设想中的未来的汉长安城遗址特区是什么样?
单霁翔:目前,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规划面积为65.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汉长安城遗址区和建章宫遗址区两部分。特区的设立将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分项实施。争取对不同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实现一处,保护展示一处。通过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居民搬迁、环境整治、展示利用,使该区域成为文化深厚、生态优美、生活舒适、极具文化活力的城市综合区域。
今后,当人们进入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处处得到妥善保护的考古遗址,考古遗址周边是一片绿海,有农田、有湿地、有草坪,也有村庄,村庄里的房屋都是传统形式的低层建筑,成为一个有历史感的绿色空间。人们在考古遗址公园里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放松心情,愉快学习,休闲散步,而生活在大遗址保护特区里的人们也过着比现在更好的生活,从事着有尊严的工作,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中国文物报 孙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