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物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逐步摸清文物资源状况。全省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和复查,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000余处,随着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文物遗存被发现。目前,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68处,省政府分五批公布了9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者均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476处。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定、邯郸、承德、正定、山海关、鸡鸣驿村、暖泉镇;拥有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定州、蔚县、宣化、赵州、邢台、涿州。
1979年以来,该省对长城作了大量调查和保护工作。为实施长城保护工程,从2006年开始进行长城资源调查,已完成秦皇岛、保定、唐山、承德及张家口市大部分明长城的调查,并进行了长城保护管理和执法情况调研。2006年该省率先启动了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工作,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完成了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的调查工作,共发现文物遗存点325处,编制了大运河河北段保护管理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准备工作方案。并完成了9个设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调研评估。
二、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30年来,文物管理机构和文博队伍得到迅速发展。1993年4月,为了加强对全省文物工作的管理,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由处级局改为由省文化厅归口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局。至2007年,全省文物机构达到215个,从业人员6333人,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61个,文物科研、考古机构4个,博物馆46个,文物商店3个,其他文物机构2个。全省文博从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03人,有中级职称的601人。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9个专设了文物行政部门,20多个县(市、区)设立了文物局,加大了文物管理力度。
为提高文博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文博队伍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兴隆县文保所“1943年日本侵华时期制造‘无人区’专题研究课题”,列入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防止沿海地区现存夯土长城风化研究”、“交分子材料在砖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古建筑木结构加固与阻燃研究”等项目列入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成立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开展了纸质、石质、壁画、陶器、丝绢、青铜器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了“古墨无动力修复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先后出版了《燕下都》、《宣化辽代壁画墓》、《曲阳五代壁画墓》、《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等一批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800多篇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文章。
三、文物考古取得丰硕成果。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坚持“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原则,并科学合理地安排考古课题研究,在考古发现和课题研究上均取得重大收获。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共调查古遗址6000余处,考古勘探面积2200多万平方米,揭露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5300多座,出土文物10余万件。有八个考古发掘项目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阳原泥河湾盆地于家沟遗址发掘项目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马圈沟遗址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开始向人类起源非洲一元说提出挑战,阳原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发掘项目被荣获1996—1998年度全国田野考古三等奖。
1986-1991年对北戴河金山嘴秦行宫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当年秦始皇东巡时的重要物证,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1年在定州铁路货场建设中,发现了商代方国墓群,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3年发掘的宣化下八里辽墓,发现了反映出行、散乐、茶道、天象星宿等内容的精美壁画,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8年开始对张北元中都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雕刻精美的汉白玉角部螭首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构件,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邯郸邺城东魏北齐佛寺塔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发现了房址、陶刻面具、祭祀场等重要遗存,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磁县东魏元祜墓发掘项目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文物建筑保护维修成效显著。河北省的文物建筑类型非常丰富,许多建筑独具特色,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大量的文物建筑濒临毁坏的边缘,急需维修。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文物维修资金7亿多元,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完成省级以上文物维修保护工程900多项,使大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施了两个十年整修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拆迁和整修,完成了一批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程,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1984年以来,国家、省及地方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山海关长城保护,修复了一批文物建筑。2006年国家投资2亿元开展了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保护维修工程。清东陵完成裕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惠陵等维修工程。清西陵完成永福寺、怀王园寝、崇陵、泰陵方城、公主园寝大木维修等工程。
实施了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悲阁修复、天宁寺凌霄塔、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钟楼、赵县安济桥、宣化清远楼、平山文庙大成殿、昌黎源影寺塔、保定直隶总督署、定州开元寺塔、定兴义慈惠石柱、峰峰玉皇阁、献县单桥、永年弘济桥、邢台开元寺、内邱扁鹊庙、霸州龙泉寺、张家口大境门、曲阳北岳庙、景县舍利塔、响堂山石窟、涿州双塔等修缮保护工程。高碑店开善寺大殿维修工程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五、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达到80座,文物藏品91万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7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098件。2006年以来开展全省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对馆藏文物进行影像拍摄和鉴定定级,进行全省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存储与共享。完成馆藏一级文物档案备案工作,开展了珍贵文物建帐、建档和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
1986至1990年,省政府拨款270万元对原省展览馆进行改造,使省博物馆有了固定的馆址。随后,邯郸市博物馆、石家庄市博物馆、唐山市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等相继建成。2001至2005年保定市博物馆、沧州市博物馆、廊坊市博物馆和曲阳县博物馆、丰宁县博物馆等市、县博物馆建成开放。2006年9月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已开工建设,主馆已经封顶。从1994年公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省委对其分期分批投资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完成了西柏坡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一二九师陈列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基地的改陈建设工程。目前,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5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处。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紧密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文物特有优势,每年推出200多个陈列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500多万人次。
实施精品战略,注重提高展览质量,不断推出精品陈列,有七个陈列展览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1997年省博物馆承办的《辉煌的五年(河北部分)》大型展览被中宣部、国家计委等部门评为“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设计装修奖”,《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专题陈列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专题陈列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西柏坡纪念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专题陈列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邯郸博物馆《磁州窑陈列》被评为第五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省民俗博物馆《民间收藏专题展》、一二九师陈列馆《雄师战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提名奖;西柏坡纪念馆改陈后的《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华夏脊梁—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基本陈列》分获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和精品奖;磁县磁州窑博物馆“黑与白的艺术”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省民俗博物馆除了固定陈列,还推出《中华传统美德展》、《中小学生自我防护展》等巡回展览,在石家庄、沧州、黄骅等地巡回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欢迎。
六、文物法规逐步健全。1984年6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布《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后,全省文物法规建设逐步得到完善。唐山市、邯郸市人大制定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唐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邯郸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制定了专项文物法规。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了《秦皇岛长城保护管理办法》。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
为规范古建维修、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和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省文物局先后制定并印发了《河北省文物勘探管理办法》、《河北省文物建筑修缮管理办法》、《河北省馆藏文物操作规程》等20多个文物保护行业规范。为规范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管理,我局与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河北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并制定了山海关古城墙保护工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水北调工程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同时,建立健全了文物行政执法制度,制定了一系文物行政执法规范。此外,许多市、县文物部门也制定了相应规章制度。省、市、县三级文物行政执法网络初步形成,加强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对文物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安防消防设施逐步改善,文物安全保障工作日益加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的文物安全防范水平有了提高,该省一级风险单位全部完成技术防范达标任务,二、三级风险单位中有50%以上达标。邯郸、石家庄、保定等市县建立了文物保护员队伍,加强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与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查处了一批文物违法案件,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七、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先后组织召开了“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陶瓷学会1997年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考古学跨世纪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中国承德世界遗产国际论坛”、“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加州大学考古队联合对阳原泥河湾旧石器遗址进行了发掘;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合作,研究制定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参与和举办《中国帝王陵墓展》、《走向盛唐展》、《道教文物展》、《中国国宝展》、《历代王朝展》40多项文物展览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座城市展出,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了河北文物,扩大了河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组织省博物馆的《希望之光—邯钢经验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血肉筑长城--河北人民抗日纪实》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清东陵文物精华展》赴上海档案馆展出,隆化县博物馆馆藏丝织品赴苏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承德避暑山庄300周年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省古建所在完成省内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同时,承担了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的30多项文物勘察设计方案制定工作;省文研所考古人员圆满完成了三峡水利工程及香港西贡区沙下遗址的考古工作。
八、文物事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文物部门在做好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的同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文物开放单位的管理,积极开展文物合理利用,努力改善内外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展示水平。一些文博单位,如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万里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清东陵、清西陵、正定古建筑群、西柏坡纪念馆等,成为人民群众汲取文化科学知识、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和休闲娱乐、享受文物保护成果的场所,带动了当地交通、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河北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