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位于什刹海畔千年古刹——火神庙百年大修竣工。奥运会前,这座位于北中轴线旁的“明珠”将正式开门迎客。
这座敕建火神庙身份非同凡响。它是我国皇家惟一御用的火神庙,始建之初,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还是一片沼泽;明万历年间这里遭遇火灾,重建时改灰瓦为黄琉璃瓦,从此“升级”为皇家专用。目前该庙建筑保留了“明骨清衣”的状态,即格局为万历重建时的状态,而建筑风格以清光绪大修时为主。
“上次大修要追溯到清末,之后百余年间,这个见证了什刹海千年历史的古刹历经风雨侵蚀,解放后成为部队招待所和居民大杂院。”西城区文委有关负责人说,生活用火、电路老化……本是“镇火”的火神庙虽身为市保单位,却曾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为了让这处什刹海畔的“明珠”重现光彩,2002年6月,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启动。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主要用于修缮国家级文保单位的“3.3亿”工程,“破格”入围的市保单位并不多见。“该项目二期工程纳入了人文奥运工程,自2002年至今,文物部门共计拨款1000万元专门用于重焕火神庙神韵。”
修缮经费落实了,但居民腾退依然是道难题。中国道教协会和西城区政府各出资2000万元和400余万元,专门用于部队招待所和近50户居民的腾退和改善火神庙周边环境。地平面降低1米多、拆除非文物800多平方米……一系列“减”法完成后,火神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包括中路各殿、东西配殿等所有古建彻底“体检”治疗。“修缮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真性,其中60%的彩绘保留原貌,只是做了除尘处理。”西城文委有关负责人说。
另外,电线全部入地,电信、雨污水管线一应俱全,如今在现代化“零件”的护航下,重现原貌的火神庙摆脱了安全隐患。
由于历史悠久,这座庙内有不少“独一份”。比如主殿内的金龙藻井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在京城其他古建内十分罕见。另外,庙内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彩绘,由于修缮时采用了“不做旧,新旧分明”的做法,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分辨出各时期不同类别彩绘的特点。
修缮过程中,惊喜频现。“我们在一处房屋地基下找到了柱础石,后经查阅历史资料,拿一张民国时期老照片比对,才发现东山门内外原来各有一座牌楼。”中国道教协会负责人介绍,如今庙内的牌坊已经复原,山门外的牌坊柱础石也已经找到,在此次大修中被清理并原址保存,今后这座外牌坊也将被复建。
据记载,“敕建火德真君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6年的历史。昔日每逢皇宫发生火灾,皇帝就要派官员到这里祭祀火神。明熹宗以后,皇帝每年都要派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北京日报 魏谦 刘冕 方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