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产生的重要历史人物,今人无不兴建纪念馆以永志铭记。关乎中国革命道路艰辛探索和正确选择,关乎创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著名的三大起义,其中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均已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纪念馆,唯独秋收起义没有兴建一个综合型的纪念馆,这不能不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安源,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也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为永远纪念和缅怀秋收起义独有的历史功绩,激励全国人民不忘历史,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分有必要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兴建全面记载和客观反映秋收起义历史全过程的具有全国影响力地位的秋收起义纪念馆。
一、安源在整个秋收起义历史中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以在安源召开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为标志,正式开启了威武雄壮的秋收起义历史大幕,安源因此成为秋收起义的策源地。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举行武装暴动,时为中央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参加八七会议后,在8月底参加湖南省委常委会议,并于9月初将中央、湖南省委决定在秋收时节,举行秋收起义的决定带到了安源。在安源张家湾一幢两层的砖木楼房里,召开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次前敌委员会议,来自湖南醴陵、浏阳、株洲的党和军事组织的负责人,江西安源市、安福、莲花的党和军事组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这次著名的会议上,毛泽东传达了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指示,成立了起义的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时发布了举行秋收起义的命令,确定了整个起义的时间、路线和暴动口号。宣布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分别在修水、安源、铜鼓三地同时举行起义。安源秋收起义前委会议,对部署和发动秋收起义起到了总开关的重要作用。
2.安源是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重大转折的地方,也是毛泽东同志缔造新型人民军队的第一实践地。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科学论断,而将这一论断付诸于实践,则始于安源。在安源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上毛泽东不仅以一个革命家的身份,而且平生第一次,以一个军事家的身份开始组建和指挥一支新型军队,从此,他逐步走向党的军事统帅地位,安源实现了毛泽东革命生涯的这一伟大转变。此后,在毛泽东等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改造军队阶级成份、扩大红军数量、选派红军下级干部等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安源和安源工人都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贡献。
3.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二团部队,骁勇善战,不但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工农武装力量,而且在整个秋收起义的所有战斗中,写下了最为辉煌的篇章。在二团2000多人中,安源工人就有1300人,成为二团的主体力量,还有安福和醴陵等地的农军武装。这支工农联合武装力量,曾两次攻打萍乡县城,尔后取老关、克醴陵、占浏阳,并在醴陵成立了秋收起义建立的唯一县级政权——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取得了连克三地的出色战绩。浏阳失利后,二团部分战士英勇顽强,突出重围,陆续奔赴浏阳文家市,与一、三团会合。对于安源工人在秋收起义中的非凡战绩和突出表现,1927年12月,中央在给湖南省委的信中,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秋暴的事实告诉我们,攻打萍乡、浏阳、醴陵,血战几百里的领导者和先锋,就是素有训练的安源工人……可以说秋暴颇具声色,还是安源工人的作用。”
4.萍乡还是秋收起义失败后整个部队转兵南下,保存自我,避敌迂回,引兵井冈期间的重要之地。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的三个团会师文家市,经过激烈的斗争,毛泽东、卢德铭做出了转兵南下的决策。早在安源军事会议时,毛泽东就作出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安,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预备退却的决定和部署,因而,失败后的部队迅速进入萍乡上栗的桐木、小枧,经芦溪时,在山口岩与敌发生了猛烈的遭遇战,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后继续经莲花的南岭、高州,攻克莲花县城。在莲花城南处的宾兴馆,毛泽东接到江西省委的密信后,随即召开了起义部队与莲花党组织和农军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前委会议,决定引兵井冈,直进永新,才有了此后的三湾改编和进军井冈山的伟大历史。
综观秋收起义的全部历史,安源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萍乡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之前的重要转折之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此,在如此重要的秋收起义代表之地兴建秋收起义纪念馆,是十分正确和十分必要的。
二、萍乡和安源具有丰厚的兴建秋收起义纪念馆的历史资源与现实基础。
1.安源拥有并保存着一批珍贵完整的秋收起义历史遗址。位于安源境内的张家湾村,仍保存着完整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这座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于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吸引着许多各界观众和军队官兵前来瞻仰和参观。楼房前仍保留着当年二团战士进行操练的操坪。还有起义部队二团的集结地和出发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幢已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物张公祠,虽历经百年苍桑,依然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内容和历史风采。这些主要的红色历史遗存构成了安源作为秋收起义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独具的文物资源优势。
2.萍乡境内拥有丰富的秋收起义战斗和进程的历史遗迹,构成文家市会师后起义部队走向井冈山这段历史期间的重要历史物证。在萍乡境内北部的桐木、小枧一带,起义部队还留下了许多标语和漫画;在萍乡芦溪县的山口岩建有牺牲的总指挥卢德铭的墓地和由杨得志题写碑名的纪念碑,还有杂溪村毛泽东曾居住地刘氏家祠。在莲花县高滩村内还保存着毛泽东开展革命工作的旧址,特别是在城南处还保存有召开前委会议,做出放弃退往湘南,引兵井冈重大决定的宾兴馆旧址。
3.萍乡城内早已建起了声名远扬的秋收起义广场和秋收起义纪念碑,为兴建秋收起义纪念馆奠定了扎实的现实基础。2001年8月竣工的秋收起义广场和秋收起义纪念碑座落在萍乡新城区的中心位置,广场树木葱郁、花卉繁茂,景色宜人,占地346亩,总投资近2亿元。纪念碑高30.9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正面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1999年9月9日题写的“秋收起义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对萍乡、安源在秋收起义中突出的历史功绩和重要的历史地位的肯定和认定。如果将纪念秋收起义已有的“场”、“碑”与兴建的“馆”做到三位一体,既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经典纪念系列,又能为开辟新的红色旅游景区,提供绝好的相互配套和补充的资源和要素。
4.近几年来,萍乡在秋收起义历史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先后召开了数次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发掘了一批新史料,开展了许多纪念性活动,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历时数年研究,出版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些学术活动和专题研究结果,能够为兴建秋收起义纪念馆提供科学翔实的学术支撑。
三、兴建秋收起义纪念馆的初步设想
1.鉴于安源红色历史遗存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秋收起义历史遗存丰富而集中的现状,为形成历史内涵更为丰实,红色景观更具规模的展览区域,以利于参观者更为真切的感知历史,深悟精神,建议秋收起义纪念馆的馆址选定在安源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的旁侧位置,达到专题陈列展览与革命历史文物相辉映相交融,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民军队历史教育于一体的目的和效果。
2.秋收起义纪念馆陈列展览的大体内容
⑴艰难中的决择与奋起
集中展示和反映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及此后党中央对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形势的新认识、新判断、新决策,以及做出工作重点重大调整的历史过程,全国革命形势再度兴起发展的历史情况。
⑵安源军事会议开启了秋收起义总序幕
集中展示和反映安源秋收起义军事会议的历史经过、会议内容、重大决策、历史人物、历史意义。
⑶霹雳一声暴动
集中展示和反映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分别在修水、安源、铜鼓三地发动和进行秋收起义的壮烈历史和战斗经过。
⑷集结引兵,走向井冈
集中反映和展示秋收起义失利后三个团在文家市会师,起义部队如何在复杂艰难的各种情况下,转兵周折、挥师湘南、山口岩激战、莲花授信、引兵井冈的历史全进程。
⑸放日月之光,探革命之路
集中展示和表现领导、组织、指挥和参加秋收起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主要代表人物,深刻阐述秋收起义的历史功绩与历史意义。
突出宣传秋收起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端;是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开始;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的革命斗争经验的准备和党政军干部队伍的准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
3.以萍乡、安源为中心,实现秋收起义历史资源的大整合,将秋收起义各个发生地,如修水、铜鼓、醴陵、浏阳、文家市、芦溪、莲花等,联合打造成一个秋收起义精品旅游线路,开展相互合作,逐步形成一个共同拥有、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新的红色旅游品牌。(江西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黄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