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大有作为的一年:2005年中国文博重大新闻回放
日期:2006-01-09 字号:[ ]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今年第二次局务会议上指出:
  我们要对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全国文物工作负责,要坚决维护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文物工作的权威,高效、优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批示;
  我们执法部门必须挺身而出,同一切破坏文物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特别是要敢于碰硬,要顶得住,不手软;
  要努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文物保护的成果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使人民群众在文物保护的行动中真正获得好处,得到他们的长远利益。
  我们文物部门不是被看作可以边缘化的部门,我们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站在2006年的门槛上回望2005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中国文博工作中分量越来越重。

大教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从其重要性、普遍性、深入性、有效性上看,都可谓之大。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国家文物局自2005年1月13日起,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地文博单位也相继进行。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初步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
  先进性教育呼唤干部们回归革命传统。党员、干部,在革命旧址重温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国特殊国情的起源,各地丰富的革命旧址,成为追忆革命传统的精神资源。
  文博人举办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火红的年代光辉的楷模”、“永葆本色——党员先进性教育图片展”、″永远的丰碑″、“先进共产党人杰出的代表——周恩来”等专题大展;
  一大批革命旧址,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革命烈士纪念亭,革命烈士、领袖故居等革命纪念地,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被确立为先进性教育基地。
  先进性教育,有力地推进了文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论是实实在在的。

大 会

  大会年年有,2005年尤其大。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
  10月17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在西安举行,来自86个国家的650余位国外代表和300多位中国代表共1000余人出席。
  作为古迹遗址保护领域唯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第一次在东亚召开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ICOMOS执行委员会换届选举,听取过去3年的工作报告,进行主题为“背景环境中的古迹遗址——城镇风貌和自然景观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讨,制定未来3年行动纲领及工作计划等。最后,大会通过并发表了《西安宣言》。
  大会在中国举行,给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了荣誉和机遇。
  大会对弘扬古老优秀的中华文明有展示台的作用,对加快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有推进的作用;通过大会主题及其专题的研讨,对文化遗产环境定义内涵的不断扩展,对保护措施、保护手段以及法律法规、经验做法等进行深入系统的交流,同时这么多专家对东方和中国的遗产环境与保护进行现场考察、高端会诊和高端策划,必将对中国的遗产与环境保护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对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跨国、跨区域的文化线路、线性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和协作等也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安宣言》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对遗产环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强调在关注遗产真实性的同时,注重其完整性,大大拓展了遗产保护的内涵,反映了遗产保护的最新趋势和要求,为今后的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成都召开
  12月18—19日,2005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这是全国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200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筹划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战略,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
  单霁翔在会上作了题为《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报告。
  报告回顾了200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以来文物工作各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文物工作值得反思的地方,明确了全国文物系统在“十一五”期间要切实完成12项主要任务,规定了需着力完成好的9项主要工作。
  报告体现了国家文物局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与工作作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草案也在会议上正式征求意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2005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

大 庆

  2005年,南通博物苑创建100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
  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主办,江苏省文化厅、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承办了隆重的百年庆典活动。
  9月24日,来自国内外的文博、文化界人士及相关机构代表300余人在南通市召开“南通博物苑100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纪念大会,共同见证南通博物苑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00周年的辉煌成就,展望文博事业充满希望的明天。主题为“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中外博物馆馆长高层论坛同时举行,庆典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开馆仪式、“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展”开幕仪式。
  本报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编辑的“百年文博——我与博物馆”大型征文活动文萃《博物馆的记忆与想像》,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也在庆典活动中推出,是近年少见的博物馆史与学术著作。
  百年庆典,总结中国博物馆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博工作规律,使国际社会、海外文博界知名人士更加了解南通、了解中国博物馆,推动了中国博物馆界与国际博物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必将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庆祝80华诞
  2005年是故宫建院80周年。
  故宫从古建维修、陈列展览、学术出版、学术交流、形象宣传和庆典日活动等6个方面,开展了系列的院庆活动。
  庆典日当天,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成立;《清明上河图》及宋代风俗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古陶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明清宫廷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展”、“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标本资料观摩室”、“《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宋代风俗画展”、“10年入藏书画展”开展。首次全卷展出的《清明上河图》、首次全部展出的140多个古代窑址的瓷片标本让中外专家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精彩的活动,让人体会到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古老的故宫,同时也看到了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故宫。

大 展

  “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纪念60年前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均举办了规模不等的专题展。中宣部牵头,中组部、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办,在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开展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影响最大。
  展览以“伟大胜利”为主题,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为宗旨,全面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巨大贡献。
  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选用文物800余件、照片600余张、图表近40件,其中有141件文物为首次与观众见面。为丰富展览形式,精心制作了一批油画、雕塑、复原场景和景观等。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景观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12·13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8—10月,先后在北京、沈阳、武汉、广州巡回展出,前后共吸引观众近60万人。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市委宣传部承办的“12·13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共选用了621张历史图片、753件文物和史料,史实翔实、权威,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展厅内,观众一个个凝神静气,看得认真、听得仔细,不少人眼里噙着泪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现场向观众讲述当年的情景,观众潸然泪下,场面令人为之动容;留言簿上最多的2个字是“震撼”。
  伟大胜利,深重灾难,都要铭记。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
  上海博物馆展出,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
  是上海博物馆继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03年“《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成功举办之后,又一个全力打造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大展。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共展出周、秦、汉、唐等时代共约219件(组)各类文物珍宝,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内的出土文物,其中不少甚至是从未公开展出过的古代艺术珍品。全部展品由陕西省13家文博单位共同提供,超过90%的展品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余下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定级的珍贵文物。在一次展览中集中这样多数量、这样高比例的国家一级文物,在中国文物展览史上尚属首次。
  为彰显展览的学术价值,开展前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所展文物以及相关论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
  为更好地帮助观众认识展览,上海博物馆安排了周秦汉唐文物艺术鉴赏系列专题讲座,包括专门面向学生的专场讲座。
  上博的大展,办得火,不光是花钱多吧。

大保护

  南水北调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又一个重大的国土建设工程,属于中国最大的、带有战略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穿越的地带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其涉及的文物数量、质量都是空前绝后、不可估量的。
  专家称,和三峡水利工程相比,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任务更为繁重,其涉及的历史文物保护数量之多、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之高是三峡工程不可同日而语的,其重要程度也远远超过三峡工程的文物保护。整个工程留给文物部门的时间不足3年,文物保护的时间相当紧迫,形势相当严峻。
  挑战与机遇并存。有人这样比喻:南水北调工程,实际上是从南至北挖一条大沟,它就如同一把锋利的锯刀,能破开紧锁千年的封印,把历史一页页展示给你看。但若这把锯刀掌握得不好,也会把珍贵的文物宝藏毁掉。
  为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一年来,国家文物局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共同对工程沿线的文物进行了核查、调研,中、东线的文物保护专题报告汇总工作已基本完成,先期开展的考古项目进展顺利。
  2005年11月17日,全国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在郑州召开,标志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经济要发展,文物要保护。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来说,意义都非同寻常。

大遗址保护

  大遗址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之一。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异常突出,文化遗产尤其是大遗址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从2005年起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国家财政每年将投入2.5亿元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遗址进行重点保护。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大遗址保护领域积累了新的经验,集安高句丽遗迹、安阳殷墟以及西安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成了成功范例,大遗址保护出现了新的契机。
  将文物保护、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与改善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成了人们的共识。
  当大遗址保护工作与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内涵的丰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综合效应互动,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时,文物部门自然不再被看作可以边缘化的部门,而是成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就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
  大遗址,一度被有些人认为代表一个城市落后、贫穷、脏乱的地方,必将成为最美丽的地方,成为人们生活中价值最大的地方。这是希望,也是要求。

大检查

  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以执法与监督为切入点,带动文物事业在文物保护法规的框架下健康发展”。
  2005年上半年,国家文物局加大了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的力度,旗帜鲜明地表明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坚决捍卫《文物保护法》权威、坚决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严正立场,在全国文博界、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3月,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的通知》。
  整个督察从6月24日开始,到7月21日结束,国家文物局派出的4个组在28天的时间里对陕西、江苏、山西、安徽、天津、河北、辽宁、浙江、福建等9个省市的83个文博单位进行了检查。
  督察组在检查过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果,了解到在文物保护过程当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例:临汾市文物工作者为保护古城墙免遭破坏,不畏权势、不惧暴力,用血肉之躯组成保护文物的防线,同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英勇地维护法律尊严;绍兴市政府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过程中既注意保护历史风貌和文物本体,体现出文物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又体现了文物保护成果要惠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西安市政府为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亲临现场,带领队伍顶着高温酷暑整治环境,拆迁的场景非常壮观、非常感人。
  督察组在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对此,国家文物局加大了查处力度,对有些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毫不手软,一抓到底。
  专项督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影响深远。

大工程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是一项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是一项经济工程——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人民。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5年2月正式向社会公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
  今后几年内,我国将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面开创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
  在红色旅游的推进过程中,各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革命纪念馆、遗址普遍得到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普遍得以整治。
  革命文物大都不如宫廷藏品那样精致奢华,革命纪念地也肯定没有古代大遗址年代久远,但,它们同样是记述历史文化、文明进程的文化传播实物,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大事要闻还有很多: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首个全国统一的文化遗产标志,其蕴涵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可估量。
  以传统民间艺术技术制作的蜀绣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搭载神舟6号飞船遨游太空!代表中华5000年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太阳神鸟”,与代表我国现代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神六”的结合和“飞天”,寓意深刻!
  中国文物研究所隆重举行建所70周年大庆。
  中国文物研究所70年的历程是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文物保护科技事业奋进崛起的历史。
  在国家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和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文物研究所任重道远。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南京、太仓、长乐、昆明等地整修或扩建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址、遗迹;各种纪念活动异彩纷呈,引人注目。
  郑和享受到一个民族功臣应享的礼遇。
  ……
  回望2005,我们深深感觉,文博人大有作为的事情很多,大有可为的事情更多。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