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揭晓
日期:2005-05-18 字号:[ ]

  5月15日~17日,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展览评选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荣获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特别奖。


  “人民革命战争陈列”、“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辽宁省博物馆新馆文物专题展”、“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陈列”、“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马王堆汉墓陈列” 、“华夏脊梁――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丝绸文化陈列”、“福建戏曲大观”、“中国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宝石陈列”等十项陈列展览荣获精品奖。


  “汉字春秋――宝鸡出土文物与汉字文化”、“温州人”、“泗水王陵考古展” 、“中国昆曲博物馆陈列”、“华侨华人”、“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江南水乡文化陈列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陈列”、“溢彩流光――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等荣获最佳创意奖、最佳内容设计奖、最佳形式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奖、最佳宣传推广奖、最佳服务奖、最受观众欢迎奖、最佳综合效益奖。最佳安全奖空缺。


  “古代希腊:人与神”、“西藏博物馆明清瓷器精品展”、“柳湾墓地陈列”、“固原古代文明”等项陈列展览荣获提名奖。


  2003~2004年,对于中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两年。中央领导同志对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各地博物馆纷纷贯彻通知精神,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敞开大门。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这期间,“中法文化年”的各项交流活动全面展开,博物馆的展览成为“文化年”中的亮点。随着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凸现出来。可以说,在我国,博物馆从未像现在这样醒目地进入公众视野,博物馆的主要产品——陈列展览——也从未受到过如此重视。


  早在1997年,为了提高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文物局就启动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作为博物馆精品战略的重要步骤。从2001年起的第四、五届评选活动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共同承办。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在博物馆行业及社会上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评选范围由文物系统扩展到全国的博物馆。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不断完善,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办法》。整个评选过程分作两个阶段,先初评,后终评,对评审专家实行专家库管理,调整后的专家库已在《中国文物报》和中国文物信息网上公布,人数由原来首批公布的62位,增补为103位,代表性更为广泛。在奖项上,除10个精品奖,2000年增加了最佳创意奖、最佳内容设计奖、最佳形式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奖、最佳安全奖、最佳宣传推广奖、最佳服务奖、最受观众欢迎奖、最佳综合效益奖等10个单项奖及若干提名奖。今年各地参评项目名额由每省、自治区、直辖市4个增加到5个。


  本届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办法》要求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参加初评、终评的评审专家为15位,其中2位是自然评委,分别来自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其余13位评审专家,在初评、终评前一周由评选活动办公室在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分别从评审专家库中抽出。


  4月23~24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初评会在北京举行。经评审专家投票表决,25个参评项目入围终评。


  5月15-16日,在终评会上,25个入围项目的单位代表,现场为专家评委和其他文博系统的代表进行了精彩的多媒体汇报介绍。5月17日上午,罗伯健、徐乃湘、崔学谙、赵春贵、石金鸣、黄春雨、陈文锦、马文斗、刘广堂、陆建松、费钦生、周晓陆、张文彬、张囤生、袁伟等评审专家在经过仔细认真的评议后,经过紧张的十一轮投票,于午前选出了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十个单项奖以及  提名奖。辽宁省沈阳市公证处的公证员对终评会的全过程以及评审专家投票、计票过程进行了公证。


  5月17日下午,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领导为这次荣获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界陈列展览最高荣誉的25个项目颁发了获奖证书。

  (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陈健
打印】 【关闭